张剑
一、简历
1969年5月生,四川省宣汉县人。
1987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地质系,1991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1年7月到冶金部西南地质勘查局604大队(四川省广元市)工作。
1993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师从沈渭滨先生,1996年毕业,获史学硕士学位。
1996年7月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1999年在职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王家范先生,2002年7月毕业,获史学博士学位。
1999年晋升助理研究员,2004年聘为副研究员,2008年升研究员。
致力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对上海史、中国近代农学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等也有涉猎,担任《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目前正从事“中国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与变异”、“中国近代学术评议与奖励”、“学术独立及其限度:国立中央研究院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二、主持与参与主要课题
1.参与张柏春、王扬宗为首席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主持“科学体制化”子课题,结项成果为《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
2.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耿云志先生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研究”,主持“科学文化”子课题,结项成果为《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
3.参与沈渭滨先生主持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课题“光绪朝人物传记(上)”,已结项。
4.参与复旦大学档案馆周桂发主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谷超豪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主持撰写传记《谷超豪:一个共产党人的数学人生》,已结项。
5.主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于同隐教授学术成长资料采集”。
三、获奖
1.博士论文《民国科学社团与社会变迁―中国科学社科学社会学个案研究》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2.著作《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获“2006年度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优秀图书佳作奖”、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第四届吴大猷科学普及创作类佳作奖。
四、主要论著目录
专著
1.《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参与著作
1.《上海通史》第8卷《民国经济》第七章“房地产业的兴衰”、第九章“从困境到崩溃: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经济”,第10卷《民国文化》第十四章“科学技术:门类发展的不均衡与交流宣传的中心”,第14卷《当代文化》第四章“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太平天国史迹真相》(与周武、何益忠、李志铭合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仲礼主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当代上海城市发展研究》第一“雄东南都会到远东明珠”和第二章“计划体制下的发展与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论文
1.《〈中西闻见录〉述略�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的传播》,《复旦学报》1995年第4期。
2.《战前中国科学社与上海》,《上海文化》1996年第2期。
3.《中国科学社组织机构变迁与中国科学组织机构体制化(1914-1937)》,《近代中国》第7辑(1997年)。
4.《二三十年代上海主要产业职工工资级差与文化水平》,《史林》1997年第4期。
5.《三十年代中国农业科技的改良与推广》,《学术季刊》1998年第2期。
6.《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史林》1998年第3期。
7.《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及其影响》,《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5期。
8.《中国科学社年会分析(1916-1936)》,《复旦学报》1998年第6期。
9.《清末民初一代学子弃理从文现象剖析》,《史林》1999年第3期。
10.《振荡曲线-长江沿岸城市沪、宁、汉、渝近代科技发展的支撑系统》,张仲礼等主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12.《蔡元培与中国科学社》,《史林》2000年第2期。
13.《近代上海农业学术繁衍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第10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6月。
14.《城市发展与城郊农作物结构变迁-以上海为例》,《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
15.《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农业改良推广与社会变迁》,《上海研究论丛》第13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16.《清末民初农业教育体系的初创及其原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7.《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科学社领导层分析》,《史林》2002年第1期。
18.《民国科学社团发展研究��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
19.《清末民初留美社团分析》,《学术月刊》2003年第5期。
20.《从科学宣传到科学研究��中国科学社救国方略的转变》,《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1.《中国科学社股东、股金与改组》,《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2期。
22.《民国科学社团与社会变迁��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3年第5期。
23.《从“革命救国”到“科学救国”��任鸿隽推展科学志业的一生》,《学术界》2003年第6期。
24.《朱家骅的科学观念与国民政府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中国》第14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25.《三个时代的中国科学社》,《科学文化评论》2005年第1期。
26.《学术与工商的聚合和疏离��中国数学会在上海》,载梁元生等主编《双龙吐艳:沪港之文化交流与互动》,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5年。
27.《中国科学社与东南社会-兼论民国科学发展的地域性》,载郭太风等主编《东南社会与中国近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28.《中国学术评议空间的开创��以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为中心》,《史林》2005年第6期。
29.《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科学家集体传记角度的分析》《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1期。
30.《学术与名利之间:近代中国对科学的态度检讨》,《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4期。
31.《任鸿隽的科学发展战略及其对近代中国科学的影响》,《科学》2006年第5期。
32.《从翻译到教育宣传:晚清上海科学工作者社会角色演化》,《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2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33.《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史林》2007年第2期。
33.《“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推展科学事业的一生》,《近代中国》第17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34.《提倡科学研究与追求学术独立:蔡元培学术发展思想及其实践》,上海蔡元培故居编《人世楷模蔡元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35.《略论中国近代科研机构体制及其特征》,《史林》2008年第6期。
36.《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演进》,《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
37.《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对科学认知的演进》,《史林》2010年第3期。
38.《中国科学社与上海》,《科学》2010年第6期。
39.《科学中心的转移:希腊时代》,《科学》2011年第5期。
40.《科学中心的转移:意大利城邦》,《科学》2011年第6期。
41.《卫汝贵是被冤杀的吗》,《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2期。
42.《卫汝贵、叶志超相关问题考》,《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6期。
43.《国家建设与孙中山民元让位》,《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44.《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伦敦的故事》,《科学》2012年第1期。
45.《科学中心的转移:法兰西时代的降临》,《科学》2012年第2期。
46.《科学中心的转移:德国的神话与奇迹》,《科学》2012年第3期。
47.《另一种抗战:抗战期间以秉志为核心的中国科学社同仁在上海》,《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年第2期。
48.《科学中心漂洋过海到美国》,《科学》2012年第4期。
49.《置身事内如何置身事外-读吴大猷<早期中国物理学发展之回忆>》,《科学文化评论》2012年第3期。
50.《传播科学、提升民族素质以抗战建国-中国科学社主编<申报>“科学与人生”周刊分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
51.《学术与政治:1930年中央研究院院址之争》,《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