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预告]“观常知变”:冯志阳著《庚子救援研究》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9-06-14浏览次数:214

报告人:
冯志阳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主持人:
鲍文欣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评议人:
戴海斌      复旦大学历史系
蒋  杰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李志茗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裘陈江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
沈  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孙  青     复旦大学历史系
张洪彬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张  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周  健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周  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时间:
2019年6月18日(周二)13:30-17:30
地点:
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2号楼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831会议室
主办:
上海社会科学院团委
上海社会科学院近代上海史创新学科团队

作者简介
冯志阳,1980年生,湖北当阳人。1999年考入南开大学,先后在中文系、历史学院学习,2006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200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等领域的研究,重点关注丝茶贸易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内容提要
庚子国变期间,京津沦陷,秩序大乱,南北交通中断,大量京官和难民危在旦夕。上海绅商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中国救济善会和东南济急善会,发起、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救援。具体救援行动包括:救援困处于京津地区的“七千余”东南人士渡海回南;接济京官与旗人;开办平粜,施舍寒衣,赈济京津难民。此外,张之洞等疆吏领袖还在上述组织的协助下制订计划,资助部分京官奔赴西安行在。这是一次非常时期由上海绅商发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其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施救对象之众、效果之著,史所罕见。
庚子国�及其庚子救援的发生,与19世纪中外贸易的南北差异有重大关系。以丝茶为主的出口格局使得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的主要是东南各省,因为丝茶产区主要集中于东南。近代化的西洋器物如轮船、电报等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利益分化,东南因而更容易接受西洋器物与文明,北省反之。久而久之,南与北,新与旧,俨然对立。进一步探讨,可以发现庚子救援虽然是以“东南官绅商民合力筹办”的形象面世,但本质上仍是以乡谊为基础的救援行动,李鸿章称之为“造端于各人各家亲友之相赈,扩充为同省同旗官民之普济”。庚子救援让以往潜而不彰的“省籍”意识浮出水面,成为清末新政时期“省界”意识勃发的前奏,而正是“省界”意识深刻影响了新政时期的社会和政局,并最终改变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