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学术交流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3-10-22浏览次数:201

2001年学术交流

  2001年1月5日上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历史系叶文心教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院多功能厅作了题为 《以商为学:近代转型与知识体系之重构》的学术报告。来自 历史所、经济所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了 此次报告会。下午,历史所熊月之、罗苏文、周武、马学强等与叶教授进行了座谈讨论。

  2001年1月9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马小鹤先生在历史所作《甘地哲学与非暴力革命》的学术报告。 马小鹤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赴美国留学,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南亚史及摩尼教等方面的研究。这次, 马先生被聘为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2001年2月19日,历史所所长熊月之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去该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究,并讲 授上海城市史。 2001年2月28日至3月4日,现代史研究室王仰清、张培德副研究员与社会史研究室张敏副研究员应香港中 文大学邀请,出席“滨海城市:上海、香港、新加坡”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各自递交了颇有质量的论文。

  2001年3月9日,思想文化史研究室陈克艰先生在所会议室作学术报告,题为《史汉历志初探》。上海史研究室马学强承担的课题《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1727-1927)》于 2001年3月份完成。该项目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1999-2000年度课题资助,也是马学 强的博士学位论文。全文32万字,共五章:一、地契・产权・传统城镇的张力;二、城 镇产权状态与社会结构;三、从传统到近代;四、法律与经济:土地产权运作;五、房 产・地产・房地产市场。围绕土地关系、土地经营状况与江南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几个方 面进行讨论。重点分析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演变、土地经营状况与江南城市近代化的 关系。

  2001年3月1日至3日,本所熊月之、张敏、王仰清、张培德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题为“滨海之城:上海、香港、新加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和人文学科研究所主办,祟基学院赞助。旨在交流三地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会 议邀请国际著名学者美国伯克莱加洲大学的魏斐德教授、新加坡历史博物馆林孝胜馆长、香港亚太研究所杨汝迈所长、日本东南亚研究中心滨下武志教授作为主讲,他们分别作 了有关“上海现代化”、“上海、香港、新加坡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上海、香港、新加坡等沿海城市之间贸易迁移汇款等方面的网络”的讲演。之后会议围绕滨海城市的宏观透视、三个城市的特征、东海之城上海、南海之城新加坡、东方之珠香港、比较与 影响、来往与联系等专题进行了讨论。在会上报告的论文有27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等方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微观的研究。本所四位同志在会上报告的论文分别是:熊月之的《晚清上海政治运作特点:以小车工人抗捐事件为个案》透过发生在1897年的上海小车工人抗捐事件及其处理经过,指出由于一市三治,晚清上海政治运作夹杂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具有其他城市所难以相比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张敏的《从稿费制度的实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场的发育》分析了上海稿酬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同上海文化市场发展的关系。王仰清的《法租界捕房与三四十年代上海政 治》根据薛耕莘的口述,从一个侧面论述三四十年代法租界与上海政治发展的关系。张培德的《抗战期间上海文化人在沪、港间的迁徙及其文化活动》论述了抗战期间上海文 化人于1938年和1941年两次较集中的向香港迁徙,在香港从事的进步文化活动,以及对香港地区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2001年4月20日上午,84岁高龄的毛履亨先生及其子女来到本所,将他积聚五十多年之久连续记载的日记及家庭帐册数十本,无偿地捐献给历史研究所,为本所目前正在进行的口述历史课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书面资料。在日记捐赠仪式上,毛先生谈述了数十年不间断撰写日记的前因后果以及其间的风风雨雨。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教授则对 毛先生的慷慨捐赠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强调这些日记的珍贵史料价值。同时,亦吁请社会各界能为上海近现代口述历史的研究提供尽可能多的采访线索。毛履亨先生是浙江宁波人,1934年考入位于上海的瑞士慎余洋行,从练习生一直升任洋行大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班离沪,毛先生亦随之离开洋行,从事其他工作,直至退休。毛先生经历了两个不同时代,从事过多种职业,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广泛的交际往来,使他对旧、新上海有着深刻的了解。因此,毛先生从1947年开始撰写日记以来,利用了他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描绘了有关上海社会半个世纪间物价、市政、时尚、习俗、民风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是为难能可贵的实录。相信这些资料将令人们对二十世纪下半阶段的上海市民社会获得更为起初的印象。

  2001年5月31日至6月1日,陈祖恩副研究员应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邀请,参加“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6月6日至9日,程念祺、廖大伟副研究员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二十世纪中国之再铨释”国际研讨会。两位学者在会上宣读了各自的论文,分别题为《20世纪中国农村限制性生产结构:中国小农经济分析》和《从民初政党政治看中国的政党文化》。2001年7月15日,周武研究员作为哈佛燕京学院的访问学者,前赴哈佛大学,进行为期11个月的访问研究。

  2001年8月15至18日,李天纲研究员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相继参加“晚明至民初中国基督教徒中文著作与身份构成的相互关系”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学术研讨会。

  2001年8月17至23日,程念祺副研究员赴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参加“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私’与‘情’”学术会议。

  2001年8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苏基朗教授来我所座谈、交流。

  2001年8月22至25日,陈克艰副研究员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8月23至28日,罗苏文研究员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近代中国的妇女、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10月6至9日,杨国强研究员赴台湾,参加“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宣读了论文《二十世纪初知识人的志士化与近代化》。《拾荒者言》、马学强、宋钻友《上海史话》。

  2001年11月1日至15日,熊月之应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邀请,参加"近代上海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的学术讨论会,并提交论文《晚清上海政治运作特点--从小车工人抗捐斗争与苏报案为个案》。

  2001年11月12日至14日,廖大伟和马军赴香港参加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主办的"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分别提交论文《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及《辛亥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大损失--莫理循图书馆迁日述略》。

  2001年11月21日至24日,应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郭少棠教授的邀请,上海史室宋钻友参加主题为"海内外潮汕文化圈"的第四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上海潮商的行业分布--纺织业、钱庄业和华南进出口业》。

  李天纲于2001年12月赴香港城市大学作为期11个月的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