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侨报人笔下的霞飞路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3-10-29浏览次数:115

俄侨报人笔下的霞飞路

  淮海路旧称霞飞路。霞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员法国名将,1915年上海法租界当局改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条素有“东方香榭丽舍”之称的街道。正如说法语是沙俄上流社会时尚一样,往这条尽染巴黎风情的大街里掺和圣彼得堡色彩的也是这群白俄贵族,尽管他们是以难民的身份出现的。

  “条条道路通霞飞路”

  1922年12月5日,斯塔尔克将军率船满载数千名难民辗转驶抵吴淞口岸,拉开了白俄难侨蜂拥至沪的序幕。他们最初聚集在位于公共租界北区的北四川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一带,后来才渐渐移至法租界内的霞飞路上。在此,白俄们创办银行、邮局、学校、医院、图书馆、东正教堂甚至妓院,更有诸如信谊大药房、欧罗巴绸缎店、特卡琴科糖果点心店、特卡琴科兄弟咖啡厅、克来孟冰洪淋公司、科涅夫男子用品商店等俄侨商号纷纷开张。

  当时的外侨报章是这样描述霞飞路风情的:在霞飞路一带“为数众多的俄国餐馆遍布大街小巷,上海人破天荒尝到了俄国大菜的滋味,并且很快吃得风行起来。”原本‘法国型的霞飞路,开始染上了一种斯拉夫民族的情调:行列整齐的梧桐,黑白相间的仲夏遮阳伞,含有浓重俄国味的店招,高加索式的粗厚用具,莫斯科近郊的花坛,伏尔加河流域式的烈酒,东欧式的大菜,粗犷而又深沉的歌声,以回旋为主步的舞蹈……”此时的“东方香榭丽舍”仿佛成了圣彼得堡妁“涅瓦街”。

  当时,在上海发行的俄文《上海柴拉晚报》的主笔阿・弗・彼得罗夫,曾化名“波利希内尔”发表了一篇小品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霞飞路的一片深情:“霞飞路完全是特殊的,完全区别于那些平凡的、毫无特色的或是装扮一新的新街道,当然对俄侨来说,她更显特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果想写一部近代俄侨史的话,霞飞路在这部历史中占有不可磨灭的位置。每一位打算到上海来的俄侨,在来之前就已经了解了这条霞飞路。那些旅行者对于上海的认识常常归结于一点:到上海去,告诉别人把你带到霞飞路,到那里一切都能了解!事实上,到达上海的俄侨第一次漫步在霞飞路上,定会不胜惊讶,赞不绝口。耳边飘荡着亲切的俄语,跟前掠过俄文招牌,与身边的同胞擦肩而过,他被这一切感动着。偶尔向一路人问路,用法语支吾着,正不知如何表达时,忽听得那侨民用俄语答话,那一刻简直要发疯啦,抱着他狂吻。他乡遇故人!旅居上海的侨胞们就从霞飞路开始了他们的生活舞曲……

  “罗马人曾骄傲地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旅沪俄侨完全有权对他们说:‘条条道路通霞飞路。’如果若干年后侨胞回到俄国,偶尔在街上相遇,狂风暴雨般地拥抱之后,向自己的熟人介绍说:‘几年前我和他一起在上海吹喇叭。他从霞飞路来,而我也从霞飞路来。我们怎么不是老乡呢?确确实实的老乡!’对这一点丝毫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白俄使霞飞路保持繁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正值世界性经济危机大爆发,上海亦遭池鱼之殃。首当其冲的是有“购物天堂”之称的南京路,沿途挂满“血本大拍卖”招幌,到处是空荡荡的招租店面,一片萧条惨象。而此时的霞飞路,因有大量白俄涌人,却呈人气旺盛的景象。

  《柴拉报》一位编辑维克托・谢尔布斯基是这样描述两条迥异的名街:“南京路上商店都在大跌价,搞倾销。霞飞路却刚好相反,从哈尔滨来的(俄侨)掮客纷纷涌至该路,乱作一团,几至窒息。因生意红火,商店越开越多,如雨后春笋。南京路上的橱窗走到哪都是空的,要有多空就有多。反观霞飞路商店,一大堆货物放在那里,少有间隙.连个小鸡都没处放。商店的警卫都不够用啦!

  “霞飞路上的商店一开张,过不了半年,便又得添置两个橱窗,再过一年,相邻的店面又被租下了。时间开得越长,租下的店面就越多,原有的店面被扩展、整修一新。老店新开时,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还要举行盛大晚宴,餐桌上放着许多伏特加酒和各种美味佳肴。你可以说这是经济危机,或暗忖这是因为(俄国)国内战争刚结束时所产生的‘危机’殃及上海的缘故。不管怎么说,上海整个商业贸易中心已经延伸到这里了。

  “随便问一个外国人:‘你妻子的鞋子是在哪儿买的?’‘霞飞路。’哪儿有最时髦的衣服卖?’ ‘霞飞路。’‘哪儿的美发厅既价格公道,又能做出优美雅致的发型?’‘霞飞路。’总之,霞飞路不仅是俄商企业成功的中心,毫无疑问,也必将在许多方面赶上南京路。

  洗衣店竟然出租顾客衣服

  俄侨报人在娓娓絮叨霞飞路上种种风情雅致的同时,也没忘记录下她的另一道风景线:“那些俄国菜馆与酒吧间,常常有许多怪诞浪漫的故事发生。每至夜深人静,一般商店公司都关门了,而这时的俄国菜馆和酒吧间里正是开始热闹的时候。……在这寂寞的午夜里,他们只有带着一腔幽怨,带着一腔抑郁与苦闷,约了几个同伴,蛰进日益热闹的俄国菜馆或酒吧间里,去喝那劣等的麦酒:直至酩酊大醉,才连挟带跑地走出来。有的却独自儿坐在阴暗的角落里,一声不响地喝着咖啡,追想着沙皇时代的光荣历史……高兴时,他们也会和侍女调笑,有时喝碎了酒,想起了过去的荣耀,便大哭一场。”

  谢尔布斯基笔下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比如你去上海的洗衣店洗自己的西装,那你应尽可能快地把衣跟取回来。不然,你可能有一天在霞飞路上散步时,会忽然发现,你那原本应在洗衣店里的衣服却穿在别人身上,而那人正与你并肩前行着,只是衣服右边的袖子上有个小洞,左边的衣襟也变歪了,这是因为洗衣店主很清楚,顾客不会很快来取自己的衣服,与其让它这样白白地挂着占地方,还不如将它租出去赚点外快。”某些俄侨店主就是这样见钱眼开,竞置职业道德于不顾,所以谢尔布斯基最后告诫人们:“如来你有衣服在(俄商)洗衣店里,那你就得尽快去拿,免得成了别人的时装。”

  两爿小店的对峙

  1945午5月8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纳粹德国灭亡,在上海的日军亦成强弩之末,干是中外人士欢呼雀跃 载歌载舞于霞飞路上。这时,外侨报纸报道了发生在该路上的一件趣闻:“霞飞路、金神父胳(今瑞金二路)口有一爿门面,内设两家小店,一家是俄国人的小小咖啡馆,一家是德国人的小小照相馆。白从欧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以来,这一边德国老板在墙上挂起了一幅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照片,顶门一绺额发,唇边一丛短髭,两眼炯炯有光,面目可憎,但也不失神气。那一边俄国店的老板也不甘示弱,把斯大林元帅的放大照片挂将出来,浓眉大眼.很威风。这对风云人物,同处一室,对峙着,当德军的闪电战席卷全欧并且侵人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德国老板走起路来趾高气扬,脸上堆着骄傲的笑容,俄国老板气得腮帮子通红,闷声不响.可是,自从柏林被围困以来.德国老板泄了气,走起路来也就无精打采丁。当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出来,那位俄国店老板可神气了,挺胸凸肚地走进店铺,不由分说,把希特勒的像片摘下来,抛出店外,打得框毁镜碎,德国店也被狂欢的人们捣毁了,可怜的德国老板不敢吱声,悄悄地溜走了。其实!这两位老板都不是地地道道的本国公民,德国老板是被纳粹党逐出来的犹太人,俄国老板是十月革命后流亡在外的白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