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分别作《适应与开创――旅沪广帮研究》与《近代上海菜场研究》专题报告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5-07-07浏览次数:118

历史所分别作《适应与开创――旅沪广帮研究》与《近代上海菜场研究》专题报告

  宋钻友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适应与开创――旅沪广帮研究》,主要就旅沪广东商人的贸易活动作了回顾,分析了血缘、乡情与商业网络的关系。宋钻友认为,移民出外,不仅受生存压力的驱动,有时也受家乡经济发展内在需求的刺激。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经济的依赖加强,客观上推动大批移民走出家乡,寻找新的商机,一部分广东商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中国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走向世界东南亚各国。埠际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也成为广东移民的行业选择。步入近代以后,以广州、汕头为中心,广东商人在北至大连、南至印尼、西至重庆、汉口的巨大空间内,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网络。巨大的需求刺激了广东贸易商号的大量开设,作为中国的商业网络中心,广东商人在抗战前在上海建有500余家商号,抗战爆发后仍建有352家商号,在天津、大连、汉口等通商口岸,一些重要的广帮商号都设立了联号,从事土洋货的进出口。按照西方长距离贸易的理论,进入20世纪,科层制以更高的效率适应了迅速扩大的商业圈,逐步取代了早先的合伙制。但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据对旅沪300余家广东贸易商号的资本构成分析,几乎没有一家商号实行股份制,商号大都由家族、宗族成员或同乡组织,联号的负责人不是家族、宗族成员,就是同乡,血缘、乡情成为维系各联号情感的纽带,有着很高的效率。粤商的贸易活动对促进上海和华商的经济交往、推动上海与南洋的进出口贸易起了积极作用。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粤商的贸易活动可以放到中国与世界的、中国与亚洲经济交往的大背景中考察。香港是亚洲的商业网络中心。经香港转口输往西方和南洋各国的中国国货主要部分来自上海,土货的大部分也来自上海。旅沪粤商的贸易活动,不仅有利于上海与华南的经济来往,也促进了中国与亚洲的经济发展。

  褚晓琦助理研究员作了《近代上海菜场研究》的学术报告,探讨了近代上海菜场的运作方式、规模结构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指出菜场作为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它的设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的变迁,折射出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