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杭研究员结束学术访问,自日本归国
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钱杭结束了在日本国立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的访问研究,已于2005年10月初回国。访日期间,钱杭按计划完成了题为《中国古代的世系与谱法――兼与日本相关制度的比较》的研究报告,全文共4万余字,将于2006年3月在日本正式发表。
中国古代的世系与谱法
――兼与日本相关制度的比较
内 容 提 要
中国古代世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大宗世系学和小宗世系学。两大类型具有不同的历史前提、形成过程、社会基础、规则内容和功能表现。与两种世系类型相应的,有两种不同的谱牒记录形式,即大宗谱法和小宗谱法。由于大宗世系学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大宗谱法几乎就成了联姓的记录;而小宗世系学的目标是确切划分此族与他族的界线,因此,小宗谱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中以五世代为限的实体宗族规模。
日本古代的谱学传统相当悠久,却没有产生中国式的大宗世系及相应的大宗谱法。日本的口头传承系谱和文章系谱自不必说,即使其形成时代与唐代约略同时的竖系图――海部氏系图、和�氏系图中,也没有证据表明已经有了关于大宗世系及谱法的清晰理念。从这些图中所能见到的,只是若干个虽然局部关系大致清楚、整体世系却不甚明了的家族集团。这种对模糊世系关系的模糊记载,至多只能说反映了正在形成或完善中的父系世系关系,而不能说就是中国式的大宗谱法。
日本虽然也有“同族”的概念,但无论在原则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中国宗族制度对小宗世系“五世则迁”的数量限定。即使在日本民间广泛存在的家族世系记录中,也没有体现出中国式小宗谱法的基本特征。
中、日两国古代的世系学和谱法无论在个别的细节上有多少相通或相似之处,但由于日本古代世系制度中没有一大宗、四小宗这一组最核心的理念及其规范,因此就整体而言,日本的“宗”“族”制度与中国的类似制度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中、日两国世系学与谱法所存在的一系列区别,说到底并不是由于两国学者、谱匠在这类文献的编撰技术上有多少不同的见解(事实上两国历史上已有很多形式颇为接近的系图和谱牒),其真正深刻的原因,还是因为建立在不同历史发展方式基础上的两国的现实生活――包括文化传统、家庭结构、民俗习惯、财产观念、法律制度等方面――属于不同类型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