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传统中国研究上海地区学术交流会”在沪举行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5-11-03浏览次数:7

“传统中国研究上海地区学术交流会”在沪举行

2005年10月29―30日,“传统中国研究上海地区学术交流会”在朱家角召开。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传统中国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共同举办,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交通大学等单位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社科院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熊月之研究员致辞。他作为主办方感谢了大家的参与;并指出,上海的古代史研究者人数不多,学术活动相对有限,因此,由社科院出面举办这样的讨论会有利于学者间的交流,可以陶冶性情,促进彼此的学问和友谊。

会议由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所副所长芮传明研究员主持。他介绍了传统中国研究中心的由来和特点。指出,以研究中心来整合全院的古代研究人才,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也更有利于和上海其他兄弟单位的学术交流。

会议分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两部分,现场气氛融洽,讨论十分热烈。与会学者大多做了精彩的发言。

本次会议的嘉宾,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李孝悌先生首先介绍了他的课题研究和这次江南之行。他的研究主要是研究院的主题研究计划“明清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文化史和生活史研究,开拓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之外的新视野,经由说书、园林、戏曲等形式进入士大夫的世界,而江南之行则将资料解读和重回情境结合在了一起。

上海师范大学的严耀中教授讨论了传统上将历史学视为一门科学范式的弊病。

华东师范大学的牟发松教授主要介绍了历史系古代史研究的现状,也提出关于传统中国社会和国家关系这一问题。他同时指出,会议促进学者间的自由交流,希望可以由此形成自由的学术共同体。

交通大学的曹树基教授主张,可以用上世纪50年代的材料来反观传统社会。他以朱家角附近的任屯为例,从当地的血吸虫病的高发病率入手,指出在可以见到的繁荣的江南和高度发达的士大夫文化之外,同时存在着贫困的、处于死亡边缘的江南和江南人的生活。

复旦大学的韩�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上海学者彼此的交流不足,肯定了会议在信息交换方面的积极意义。他着重介绍了复旦历史系最近主办的两次学术会议,提出上海是否可以整合资源,形成真正对全局有影响的研究课题,比如关于日本正仓院藏品和中日文化交流的问题。

社科院历史所的钱杭研究员认为,国内的华南研究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通过松散的学术共同体以达到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推进上海的古代史研究。他以自己最近从事的萧山地区的区域史研究为例,指出存在大量官方的和民间的历史记载,各自构建了不同的历史。他并提出,在传统中国研究中要特别重视文献的作用。

社科院历史所的罗义俊研究员则特别强调了“传统中国”是一个存在概念而非文献概念;由于传统中国从整体上已经不存在,最多只有断片,因此比起实地考察和以现代材料反观传统,文献的作用更为重要。还有其他多位学者也发表了相当有价值的看法,使与会者颇有得益。

在会议总结中,芮传明研究员建议,日后可以较多地举办有明确主题的、定期的学术研讨会,整合上海地区的各种资源,为国内、国际的传统中国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此议得到与会学者的一致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