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都市和都市里的乡村
――历史所举办建所五十周年系列讲座首场讲座侧记
2月28日,历史所举办建所五十周年系列讲座首场讲座,由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熊月之研究员作题为《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论近代上海民众文化特点》的报告,历史所科研人员、各所同仁及部分高校研究生参加讲座。
报告指出,近年来关于上海历史研究的成果相当一部分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亦有不少论著以及怀旧文字都聚焦在当时上海的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灯红酒绿以及先进、繁荣,摩登、时尚,这容易让那些不明历史真相的人以为这些就是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全部内容。针对这一现象,从民众文化角度切入指出,近代上海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贫富悬殊,高度分层的特点,呈现出近代上海社会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杂,现代与传统交叉,都市里有乡村的内容和基因的特点。多元,混杂,就是近代上海民众文化的特点。同时,报告进一步指出,集体记忆有选择性、当下性、片面性的局限。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是指出这些都不是全部。如果在民族主义高涨大谈“桥头堡”时,史学工作者多说说“西学窗口”,阶级斗争时代侈谈“黑色染缸”时,史学工作者多说说红色摇篮;现代化建设时代大谈“巴黎风情”时,史学工作者多说说地方性、传统性,这有助于我们整个民族全面看待历史。
周武研究员在评论中指出,报告中“民众文化”这一概念颇有深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市民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海派文化”等术语,而是一种更为开放的引用。此外,报告取材典型,并富有针对性,主要针对风靡一时的李欧梵所著《上海摩登》一书,指出何为真实的上海。
报告引起广泛反响,会后,大家就此次报告的议题纷纷展开热烈的讨论。
(历史所饶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