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6-03-14浏览次数:69

书名: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
作者:葛涛译
ISBN/ISSN号: 
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上海史研究译丛》之一,约34万字,本书的原作者为日本学者小浜正子,下面是本书的序言:

序 言

  20世纪80年代以降,上海史研究在海外中国学界备受重视,课题繁富,会议频仍,人才辈出,佳作迭现。截至2001年,西文世界以上海史为博士论文者,竟超过三百人,��驾乎关于中国其他城市研究成果之上,谓之显学,洵非过誉。

  海外上海史研究群体中,日本学者自成特色。作为上海史研究重镇,美国伯克利、德国海德堡、法国里昂,各有承托研究群体的实体,或为东亚研究所,或为中国研究中心,荟萃资料,聚拢人才,申请经费,承接课题。日本则不然,无论东京或京都,本土或列岛,都没有一个上海史研究人才相对集中的大学或研究所,但他们照样搞得有声有色。考其原因,关键一点,就是日本有一个上海史研究会。这也是日本人团队精神的体现。

  日本上海史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学术团体,由日本各学校、研究机构中对上海史有兴趣的学者自愿组成。他们自筹经费,自立课题,自办读书会、研讨会,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其灵魂为会长古厩忠夫先生,中心人物之一即本书作者小浜正子博士。

  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公共领域或曰公共空间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许多学科的热门话题。20世纪90年代最初几年,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会议,几乎每会必议,每议必争,从哈贝马斯定义的内涵、外延,到中国资料的取舍、诠释,各执一端,莫衷一是。这方面的成果相当可观,有讨论汉口商人作用者(罗威廉),有探索浙江地方士绅作用者(兰金),有研究同乡组织者(顾德曼),有研究由报刊而出现的中间地带者(季家珍)。本书的选题,自与这种国际学术背景有关。

  我对本书最为赞赏的,主要还不是选题,而是研究方法。作者没有从诠释、演绎“公共性与国家”的概念出发,而是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上海慈善机构、救火会等团体的深入研究,溯其源流,述其沿革,析其功能,探究这些团体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如何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作用,论述上海社会公共性与公领域的特点,最后令人信服地说明,慈善机构、救火会这类社会型联合方式,和以此为基础的公共性,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经验的产物,内涵相当丰富。这种从历史的自身逻辑出发而不是套用流行概念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让读者感到实在、可信。

  日本学者治中国学,在穷尽史料、缜密考证方面,每每令人叹服。这一特点,在本书中也有突出反映。慈善机构、救火会资料,本来比较零散,对于外国学者更加难以寻觅。小浜博士探幽索隐,沿波讨源,查报纸,翻档案,终于清晰地勾勒出这两大团体的历史脉络,其功夫之深,令人赞叹。

  我初识小浜博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她在复旦大学进修,一边读书、一边带孩子,还要挤时间查档案,做研究,常常在沪东、沪西之间来回奔波,横穿大上海。这种对学问孜孜以求、乐在苦中的境界,每一个了解她的人无不佩服。其后,我们历史研究所与日本上海史研究会多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几乎年必一聚,我经常读到小浜博士的论文,对她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见解有比较多的了解。《上海史研究译丛》酝酿选题时,我立刻推荐了她的大作。值此研究上海史的力作在上海出版之时,小浜博士索序于我,我自然乐而序之,并为此感到十分荣幸。

熊月之

2002年11月12日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