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历史研究所2007年系列学术报告之二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7-04-27浏览次数:49

历史研究所2007年系列学术报告之二

2007年4月25日,历史研究所全体成员前往江苏常熟举行历史研究所2007年系列学术报告之二。此次学术报告共分三场,第一、三场由马学强研究员主持,第二场由郑祖安研究员主持。共有6位同仁(熊月之、金大陆、马学强、徐涛、宋钻友、马军)发表演讲,报告最新研究心得。

点击放大
熊月之副院长作报告

点击放大熊月之在题为“鄙视-平视-仰视:晚清西方礼俗观”的学术报告中,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礼俗传入中国的概况,并举例分析了中国人对待西方礼俗的两种典型态度:贬斥和褒扬,指出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礼俗方面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以鄙视为主到以仰视为主的过程。周武认为该报告清晰地勾画了晚清礼俗的变迁轨迹,很有价值;报告中所介绍的书籍在学界以往的研究中很少使用,于史料开拓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认为需要对晚清礼俗变化背后的因素,区分不同人群,作更加细致深入的探讨。杨国强认为礼俗是比思想更深层更内在的文化意识,该报告从文化史角度解读晚清的西方礼俗观,很有价值;同时建议考虑晚清礼俗改变中的非理性现象,以及一些对西方礼俗先仰视后鄙视的特例,如康有为,以增加多面性。

点击放大金大陆在题为“北京红卫兵在上海”的学术报告中,对北京红卫兵在上海的暴力行动作了大致介绍,用三个特例对武斗的现场和细节进行了再现,并指出武斗的发生是与北京的“武斗源”、革命的“暴力传统”、文革前的“教育缺失”,以及“广场效应”、“现场心态”、“非常时代”和“精神世界”等社会运动和社会心理因素相关。张培德认为该报告建立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很有价值;同时指出红卫兵运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自己发动起来的学生运动。熊月之认为对北京红卫兵也应该有同情的理解,并指出这些研究将来一定能得到历史的承认。

点击放大马学强在题为“上海地区碑刻资料及其研究价值”的学术报告中,回顾了学界对碑刻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概况,介绍了上海地区碑刻的发现与整理状况,指出目前已搜集到的上海地区碑刻数量计约3000份,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地区碑刻资料的研究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虞万里认为一个题目选对了,价值便确立了,这个研究开拓了石碑上的上海史,将为上海史研究添上浓重的一笔。

点击放大徐涛在题为“近代变局中的坚忍与调适――上海民族自行车产业研究(1897-1949)”的学术报告中,根据上海市档案馆现有公开馆藏档案和《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年)》等一手材料,厘清了近代上海民族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民族工业在近代变局中的坚忍与调适。宋钻友认为该篇报告史料搜集十分丰富和全面,将很难写的行业史叙述得十分清晰、完整。

点击放大宋钻友在题为“南北对峙与上海广东社会内的政见纷扰”的学术报告中,分析了在南北对峙的情况下,以广肇公所为代表的上海旅沪同乡团体,面对关系家国命运的大事时的态度与活动,指出在近代中国“没有一个被脉脉乡情遮盖的无差别无冲突的同乡社会”。郑祖安认为该报告显示了很深的材料功夫,并在有关孙中山、广东政府与广肇公所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洞见。

点击放大马军在题为“《“1949年前在中国学术界对海外汉学的译介”篇目汇编》编撰概况”的学术报告中,讲述了启动这一选题的缘由,并条陈了其极大的学术价值:提供了了解早期汉学的一扇窗户,为今天国内的汉学研究提供了一面镜子,并能促进国内海外汉学研究的均衡发展。王维江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学术价值,认为其能顺利完成和出版,必能福贻学界,功在长远。

本次学术报告是历史所学术报告制度在2006年的基础上,经过改革之后的第一次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翌日上午,与会者们顺便游览了著名的虞山,并观光了言子墓、柳如是墓等历史胜迹。

(历史所 冯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