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副院长等赴日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都市社会、文化变容”国际研讨会
应日本大学通信教育部部长、日本上海史研究会会长高纲博文教授的邀请,熊月之副院长及历史所宋钻友、葛涛副研究员于9月21日至26日赴日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都市社会、文化变容”国际研讨会。
参加本次会议的学者80余人,来自日本、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韩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多位长年从事上海史研究的著名学者。
研讨会于22日开幕。熊月之副院长做了《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的基调报告。这篇论文从思想史角度,说明随着跑马厅自身功能的变化,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其象征意义一变再变。起初是比较单一的休闲场所,后来变成谋财害命的赌场、歧视华人的场所、帝国主义炫耀武力的地方,变成众恶丛集的魔鬼象征。改变跑马厅的呼声与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向往文明、向往民主的斗争一起高涨。从1930年代至1950年代,尽管执政党发生变化,政权发生更替,但是思想领域、意识形态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这篇论文角度新颖,论述深刻,史料翔实,小题大做, 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作为研究旅沪粤籍人士的专家,宋钻友副研究员做了《从限制纱布南运到统购统销――贸易政策的变化与易代之际的上海广东人口异动(1946 ― 1956年)》的学术报告。这是一项针对1946至1956年间纱布贸易政策与广东纱布贸易商迁移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旨在说明自1843年开始的广东人口向上海的大规模迁移,表面上看是自由的,实际上仍然受到经济制度譬如贸易政策的深刻影响。宋钻友副研究员的报告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好评与重视。
24日至25日,部分与会学者前往长野县考察。在已故日本上海史研究会创始人古厩忠夫先生的故里,熊月之副院长发表了缅怀故人的演说,引起了中日学者在感情上的共鸣。古厩忠夫先生的夫人表示:在丈夫生前友好举办的追思会上,自己从未落过泪,这次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葛涛副研究员于9月21日起至10月20日在日本大学进行访问研究,他参加了会议,并承担了翻译工作。
(历史所 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