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戒指的文化史 |
作者: | 浜本隆志著 钱杭译 |
ISBN/ISSN号: | |
出版社: |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 |
内容简介: | |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以下是本书的序章。 序章 戒指文化之谜・空白的一千一百年 从奈良时代(710-794)到江户时代(1603-1867),日本人可能还没有戴戒指的习惯。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路易斯・弗罗伊斯(Luis Frois,1532-1597)曾经在他所写的日本游记中反映了这个事实。这位传教士深受织田信长的尊敬,〔1〕他在《欧洲文化与日本文化》一书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欧洲妇女戴着镶了宝石的戒指和其他装饰品,而日本妇女不但不戴任何戒指,就连其他金银制作的装饰品也不用。“这说明在当时的安土桃山时代,〔2〕尚未形成包含戒指在内的装饰品文化。 不过,在日本的绳文时代(约公元前3世纪以前)、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公元3世纪左右)和古坟时代(公元3-7世纪),已经存在着勾玉、菊翠、玛瑙和琥珀一类装饰品文化;在以九州及近畿为中心区域的多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数枚据估计来自中国大陆、至少是受到了大陆文化影响的戒指。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装饰品文化大约在7世纪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从奈良时代开始,在长达200年之久的漫长时间内,使用耳环、手镯和项链的记载当然看不到,就连佩戴戒指一类装饰品的情形也几乎没有。这个历史事实很值得研究者注意。 戒指在日本广泛流行的历史其实并不很长。有记载表明,江户时代后期,一部分艺妓和商人受住在长崎出岛上的荷兰人的影响,〔3〕确实已经在使用戒指;但是,由于戴戒指的习惯是进入明治,尤其是鹿鸣馆时代以后,〔4〕才作为接受欧洲文化的一环而渐趋稳定,因此可以说是比较晚的事。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尾崎红叶〔5〕在《金色夜叉》一书中描写了一群被华丽的钻戒撩拨得神魂颠倒的女性,也充分说明了在明治时代,人们对外国文化普遍的渴望。 总之,戒指文化的形成,是日本将本国期待近代化的步伐与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实现、并轨的结果。在《外来语语源》(吉泽典男等编著,角川书店,1981)一书中,英文ring-词,在江户后期的文化十一年(1814)被译为“ゆびがね”,〔6〕明治四年(1871)译成汉字“指�”。现在习惯所用的汉字“指轮”〔7〕一词是到大正十三年(1925)才开始出现的,这也可以证实日本对戒指文化的接受过程。 在现代日本,将订婚戒或结婚戒作为礼物送给女性,是非常流行而且普通的一种习惯。此外,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互换戒指的事例也很常见。当然,不仅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就是在传统的神社婚礼上情况也差不多。现在不少男性也像女性一样,平时就习以为常地戴着结婚戒指。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道戒指戴在中指上表示未婚,戴在无名指上则表示已婚,但近年来,人们似乎不再拘泥于这种成规,常常看到有人把戒指戴在食指、大拇指或小指上。这种做法只是表示大众喜欢把戒指当作一种时尚化的饰品类型,已经与自己的婚姻状态无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近年来日本不再满足于馈赠、交换订婚戒和结婚戒,而迅速普及并形成了一种装饰性戒指的风尚?同时,戒指被时尚化为一种品牌商品受到消费者欢迎的风潮,又是怎样产生出来的?这或许是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研究的课题。确实,由于日本人变得富裕而悠闲,因此在情趣的追求和装饰品上就特别舍得花钱,尤其是现在,据说已经进入了年轻人通过戒指等装饰品来随心所欲地展现自我的时代。对传统的戒指使用方式的改变,也许可以解释为是在表现现代人的个人主义和自我主见。 婚礼用品产业的老板和珠宝商们,之所以能对上述现象推波助澜,完全是靠了巧妙的广告与宣传技巧。植根于欧洲古代占星术的生日宝石与戒指神话,如所谓“钻戒是爱情的象征”云云,在民间广泛流行,对希望得到幸福的女性颇具吸引力,从而形成了对戒指特别衷情的牢固心态。而如果女性对戒指感兴趣,其影响力就自然而然地会传递给男性。显而易见,这样一种企业战略对酿成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戒指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过,在日本,尽管许多妇女对戒指怀有浓厚的兴趣,并拥有大量名贵的戒指,而且还有一些人据说专门设计戒指或收藏古典戒指,却几乎没有人能对戒指进行真的研究。作为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使查阅国会图书馆的藏书目录,虽然有一些关于饰品研究的书目,却找不到一部从文化角度来讨论戒指的著作。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比如我们查一下欧洲的文献目录,戒指研究方面的内容也屈指可数,寥寥无几;为数不多的几部,或被视为珍宝研究的一部分,或被视为器物考古学研究,或被看作与基督教礼仪相关的一种探讨,真正能够从学术角度来研究戒指的人,在欧州也相当少见。 有不少人或许会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似乎说明戒指之类只不过是平凡的饰品,成为满足好事者个人趣味的对象固然不妨,却不足以成为研究的对象。然而笔者认为,在戒指这一枚小小的饰品中,实际上浓缩了欧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非常神秘的意义;以戒指为线索,或许有可能对欧洲的风俗、习惯、美术和历史等等作出眼光独特的解释。如果从戒指这一侧面来考察欧洲的文化,或许还能够使以往某些已成死角的历史场景的灰暗面目,变得生动清晰。 我们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在欧洲,戒指在希腊神话中就已出现,作为一种内部潜在着某种神秘力量的物件,它被用来当作护身符和王权的象征。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印章戒指,已被公认为是解读古代历史的重要线索。此外,据文献记载,古罗马时代,迦太基著名将领汉尼拔(前247一前183/182)在坎尼会战(前216)中大胜罗马军团,在战后送回迦太基的战利品中,有三个半山形的金戒指。由于这些戒指取自于阵亡士兵,因此颇能说明古罗马时代人们对戒指的使用不仅很广泛,而且已经很平常。对一般士兵来说,戒指是作为“勇士符号”来佩戴的。 不仅如此,戒指还与基督教文化紧密关联,作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戒指是信徒与神灵之间所缔契约的标志。从这种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很快就产生出了在举行婚礼时将戒指作为信物赠送对方的习惯。当然,戒指与美术史和流行时尚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文学作品中也成了重要的主题。根据这样的观点,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欧洲的戒指文化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绵延不断地持续到今天,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假如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日本,就必须仔细考虑本章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即:古坟时代以前曾经颇为隆盛发达的装饰品文化,为什么到了后来的明治时代,除了梳子、印盒和坠子外,其余饰品几乎一概不剩?饰品发展史上这段长达1100年的空白,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因为服装变化而引起的结果,还是基于厌弃华丽这一“日本式的审美意识”?不管怎样,我相信这中间应该存在着装饰品与日本文化相关的某种本质性问题。在本书的结尾我将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既是一部以戒指为切入口的欧洲文化研究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日欧文化的比较研究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