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受聘为历史所特约研究员――记历史研究所的一次学术报告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8-08-05浏览次数:28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受聘为历史所特约研究员
――记历史研究所的一次学术报告会

字体大小:

  2008年7月22日下午,在热烈的掌声中,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教授从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手中接过聘书,受聘为历史所特约研究员。熊院长在简短的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李伟国教授,称赞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家,同时也是一位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李教授在繁忙的出版工作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实属不易,令人感佩。李伟国教授在答谢辞中,回顾了自己的治学历程,表达了对史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因此打算在六十岁过后以史学研究作为“专业”,撰写更多更好的论著。所以,受聘为历史所特约研究员,实乃“归队”的大好机会。

  简短的仪式过后,李伟国教授为在场的20余位学者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汇报了他最新的研究心得《范仲淹〈岳阳楼记〉事考》与《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考》。

点击放大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受聘为历史所特约研究员

  关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事考》的研究,李教授着重探究了四个问题:范仲淹究竟是否到过岳阳楼;宋代撰写“记”一类的文字是否一定要亲历其地;当时同辈文人为何以为《岳阳楼记》是“传奇”之作或不以为然;明代文人为何以为《岳阳楼记》是模仿之作。关于这些种种疑问,李教授从“疑生于后世”、“《岳阳楼记》的来历”、“《求书记》”、“撰‘记’本不必亲历其地”、“《岳阳楼记》文本分析”、“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第一时间的评论”、“《岳阳楼记》是模仿之作”等八个部分一一进行剖析,利用大量史料作为支撑,厘清了事实,有助于今人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岳阳楼记》这一千古传颂的名篇。

  李教授之《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考》,也与范仲淹有关。这块新近发现的墓碑,乃范仲淹之子范纯粹生母张氏的墓志铭,但宋史学界多位专家都认为此碑可能为伪造,并提出几处疑问:第一,范仲淹的夫人,史书上有记载的为李氏、聂氏、曹氏几位,却不见关于张氏的记载;第二,此墓志铭乃李清臣受井君季能之请而作,但史书上却无关于“井季能”的记载;第三,墓志铭中涉及的官衔有所不确;第四,墓志铭中言及“张氏之父张亢”,但身为北宋名臣的张亢有四女,据史料记载及考证,皆不可能嫁于范仲淹;第五,既是范纯粹的生母与范仲淹的夫人,为何史书与史料中皆不见记载,张氏的身份究竟为何?

  针对这些质疑,李教授通过详细的考证,为大家一一解疑释惑。其中能证明张氏身份的一条铁证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元�元年九月癸未“权发遣庆州范纯粹乞回纳一官换冠帔,授所生母乐寿太君张氏。” 关于“井君季能”,李教授认为,“季能”应为字而非名,据他考证所得,此人较有可能就是井亮采,与范纯粹曾有同事之雅。至于张氏之父张亢,则并非北宋名臣张亢,而是祖籍杭州的同名同姓的另一个张亢。此外,墓志铭中描述的种种事件、时间与人物均在史书及史料中可以得到佐证,并无疑议。据此种种,李教授认为,这块墓志铭碑绝非伪造所得,墓志铭的主人张氏确为范仲淹之子范纯粹的生母。张氏很有可能年幼时(13岁)既入范家,当时范仲淹的夫人尚在,而其中的种种还有待细考。

  对于李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熊月之先生认为,作者阅读广,理解深,对于宋代世事、人情的见解,确非常人所及。这两项研究所涉及的扎实史料、严谨考证与透彻分析均有助于后人对于此段事实有更深入的了解。虞万里先生当场背诵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声情并茂,从而彰显了学者对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虞万里还从宋代的文风、文体观、科举考试等角度对于范仲淹及《岳阳楼记》作了评价。程兆奇先生说,李教授作为出色的出版家兼优秀学者,其学术报告语言朴实,却通达明畅,不仅考证文章做的好,讲演的更好,令听者绝无倦容,津津有味。

  尽管室外乃炎炎夏日,但这一场学术报告却好似吹来一股令人神清气爽的微风,对听者而言,实为一次美妙的精神享受。若言稍有“遗憾”,则是不少学者囿于时间之限,未能多作发言,只能留待他日了。

(历史所 何方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