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科学与科学体制化》
作 者:张 剑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出版单位: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43.1万字
中国近代科学是通过输入、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不是传统中国社会自发产生的,也不是传统中国科学通过转型而发展起来的。从中国传统科学向中国近代科学转换及其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发展,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场景之一。《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结项成果之一,利用科学社会的基本观点,建构全书主体框架,循历史发展阶段,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发展及其体制化首次作了全面的分析讨论,既区别于以往组织机构史、学科史等专题性研究,也区别于那些在大时间尺度上展开宏观论述而缺乏史料支撑的思辨性著作。
全书共八章,前两章分析讨论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基础,包括西方科学的输入及其特征,甲午战争以后政治风潮陡起、革命与改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国家建设需要和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对科学发展的促进等。3-8章为全书主体,具体分析讨论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包括科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演化,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科学宣传交流术语基础的奠定,科研机构的创建与发展,科学社团的发展及其功能演化,科学评议与奖励系统的形成发展,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与变异等,并探讨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道路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无论是科研机构、名词术语审定,还是科学评议与奖励等方面都存在政府化趋势,最终导致中国科学体制的政府化。最后为结束语,简单介绍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成果,即各门科学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分析其特征。
全书多有精彩见解,也开辟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第一章中日两国科学体制化方面的对比研究,第二章从“政治救国”到“科学救国”的梳理,都是学术界以往没有系统研究的题目。主体部分中诸如科研机构体系特征及其缘由、科学社团发展的总体分析、科学交流评议与奖励系统的形成、中国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与变异等内容,也是学术界目前有待深入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