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200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五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8-12-24浏览次数:21

历史所2008年系列学术报告之五

字体大小:

  2008年12月22日,历史所举行了系列学术报告之五,本场报告会由金大陆研究员主持,8位同仁报告了自己一年来的最新成果。

  马军研究员的报告《舞风重拂:新时期上海舞厅业的历程》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舞厅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上海在解放前的舞厅业异常繁荣,但建国后20年的时间内交际舞归于零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交谊舞重新在各大城市露头,但直至1987年营业性舞会才取得合法地位。此后上海舞厅数量猛增,成为文化娱乐市场的一支生力军。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舞厅业的管理、安全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和通知,但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丑恶现象也时有发生。马军认为今天上海的舞厅业应置于近代百年的历史中来看,1949年以前上海舞厅业是国际性的,但现在还达不到这一程度,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为赢回已失去多年的老上海舞厅业的“国际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熊月之研究员在评论中肯定了对舞厅业的长时段考察,报告很有新意。有些同人就目前舞厅成为边缘人的娱乐场所以及舞厅在人们的白天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补充意见。

  罗苏文研究员的报告《从沪宁戏院(1950-1975)到淮剧沙龙(1998-)――高郎桥地区淮剧观演活动考察》,通过都市边缘区淮剧的变化看市民生活的变迁。淮剧是产生于苏北乡村的地方戏曲,传播到上海后一直在都市边缘区上演,分布在沪东、沪西和闸北,经历了从马路戏到里弄小剧场再到沙龙的演变,有一个趋雅流俗的变化。高郎桥地区是一个工厂区、棚户区和低消费区,很多苏北人在此生活,解放前淮剧在此的消费人群数量可观,但档次比较低。建国以后,国营剧团演出淮剧,使淮剧的地位提高了,但民营剧团受到很大挤压,萎缩解散。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地区成为一个居民混杂区,淮剧再度以沙龙这一自娱自乐的形式出现。淮剧既是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也在都市部分移民群内被创造性享用。报告还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呈现了淮剧演出场所的分布。

  张培德副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高度评价,总结了淮剧演变的三个阶段,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戏剧曾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联系的东西,但现在戏剧与百姓生活越来越远,在表演手法上也有些琐细,其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钱杭研究员认为亚文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作为戏曲种类的研究非常有意思,但报告有待于对此问题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建议借鉴台湾学者的相关成果。金大陆研究员认为对各种剧种的地图呈现很有意义。

  袁燮铭副研究员的报告《关于英翰的旗分、勇号和卒年》针对以往著作中对英翰旗分、勇号、卒年等互有出入的说法,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得出结论认为英翰应为满洲正红旗人,两次被赐予勇号,而不是三次,其卒年应为“光绪三年”。这些考证纠正了长期以来甚至是130年的讹传。作者由此提出我们在运用资料时一定要谨慎,要反复看,到多方比较,象墓志铭与行状的说法也不一定正确。这些考证工作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大,但惟有如此才能以负责的态度把研究做扎实,避免以讹传讹。

  汤仁泽副研究员在点评中强调,袁老师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辨别史料的真伪,纠正了100余年来所流传的错误,纠正了《清史稿》、《清史列传》等重要典籍上的错误,所考证的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

  张培德副研究员的报告《国民政府时期上海行政当局应对劳资问题措施述评》,是鉴于我国新推出的《劳动法》在实施中引发的争议而引发了对历史上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考察。张老师对此问题已有一个长期的关注,并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一书中进行过相关研究。报告考察了1919-1949年间,上海华界和租界的劳资关系发展演变及政府的处置措施。提出劳资问题随上海近代资本主义发生而产生发展,劳资两大阶级是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两大助力。政府作为劳资关系的干预者或调节者仲裁者在劳资问题上可以有所作为,措施得当能够和缓劳资纠纷,处置不当则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国民政府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就是前车之鉴。政府在实施劳动法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轻重缓急进行调节,不必拘泥于法规的“刚性”或“矮化”,达到劳资等各方共赢。

  罗苏文研究员在点评中指出,这一问题是报告人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读来很有体会,建议适当参考国外背景,有利于开阔视野,如西方对产业关系的研究,工业社会学和工业心理学的出现,劳资兼顾,才能缓和冲突,对工会权力的限制,问题的解决既要有政府干预还要有学者参与,建议更展开一些研究。

  张秀莉的报告《橡皮股票风潮再研究》针对以往著述中对于橡皮股票风潮的主角――橡皮公司研究的缺失而导致观点上的偏颇,运用当时中外文报纸上刊布的有关资料对这次风潮再度进行研究,提出引发股票涨跌的原因首先是国际市场橡胶价格的暴涨,引发了中外银钱业对橡皮股票的无限制抵押贷款,使得股票价格暴涨,在股票价格一路上涨的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橡皮公司,由于公众在暴利刺激下陷入了对橡皮风潮的疯狂抢购,各种因素推波助澜,形成极大的价格泡沫。风潮爆发后,绝大多数上海橡皮公司仍继续经营,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由于橡胶价格的不断下跌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挽回其颓势。直至1923年以后再度出现转机,此后两度出现橡皮股票的投资高潮。报告还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反映了上海橡皮公司的后续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橡皮股票的投机性及其作为实业经营本身的生产特点和管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马学强研究员的评论对报告给予了肯定,建议对有些问题要进一步总结和提炼,近代上海发生过多起金融风潮,但背景、情况都不一样,而风潮之后都作为警世的案例,而股票是投资还是投机的问题,本身非常复杂,也有社会、文化心理,应更多关注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的内容,拓宽一些视野。

  钱杭研究员的报告《社会人类学的世系群理论与中国宗族的建构过程》对宗族的建构特征及其建构过程中的血缘与世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宗族建构的过程,其客观依据、基本逻辑、核心理念及价值标准,是建立并维系一个完整的父系单系世系而非“纯洁”的父系血缘。以《尔雅》、《仪礼》为代表的经典文献,表明了古代上层学者对宗族建构特征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宗族建构中的矛盾与选择,民间宗教活动则从实践层面反映了大致相同的过程。明确血缘与世系的区别,强调世系原则在宗族建构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对改善宗族研究的理论范式,提高宗族研究的专业水准,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马学强研究员的评论认为,钱杭研究员多年从事于宗族的研究,报告非常有深度。宗族研究一直是社会史研究领域的重点,已形成自己的学理,钱杭始终是这一领域的活跃人物。报告应用了现代社会世系群理论,注重对传世经典文献的解读,从实践层面将理论与文献结合起来,步步推演、层层分析。对于宗族的研究,探源非常重要,报告对几个概念的界定有依据,涉及核心理念与价值评判,内在学术史非常有意思。

  徐涛的报告《上海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探讨了自行车同业公会作为一个较晚出现的同业组织的特点,认为自行车同人俱乐部的出现并非政府行为,而是从市场需要出发形成的,其慈善功能不同于传统的会馆、公所。对于该个案的研究有助于匡正我们一些认识的偏差,扩展个案研究的广度也有助于同业公会研究的深度。

  宋钻友研究员的评论认为同业公会研究热的背景,与国家成立同业协会有密切关系,以往研究多专注于商人与政府的关系,对行业管理研究不够,两者应全面考察,同业公会的研究天地非常大。其前身是会馆公所,历史渊源很长,同业公会的头面人物可扩展到中层商人,有助于拓宽商人的研究范围。这一领域研究起点很低,个案研究少,但选择个案研究很难,形成观点比较危险。自行车同业公会虽然成立较晚,但也要注意其与同一制度背景中的其他同业公会的连续性和联系性。

  邵建的报告《近代城市用语的形成与社会生活方式变迁》首先对“城市用语”与“外来词”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将城市用语分为城市生活用语、城市交通用语、城市公共设施用语、城市文体艺术用语四类,认为城市用语的形成体现了市民生活的变化,导致了语言系统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尚与流行。报告指出城市用语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

  熊月之研究员的评论认为:必须要界定“城市用语”是只有城市用,还是城市先用农村后用,时间上要交代,是近代城市,不是古代城市。文章中所列举的城市用语要指明资料的来源,据此可以看出城市用语产生的脉络。城市用语与流行、时尚的关系还要具体分析,要有历史感,近代城市用语变化的脉络是什么?都需要进一步探究。

(历史所张秀莉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