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卡琳《傅斯年对“哲学”的看法》报告概述
11月13日,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戴卡琳(Carine Defoort)女士应邀来我所做学术报告,题为《傅斯年对“哲学”的看法》。戴卡琳以往主要研究领域是先秦诸子百家,近年来逐步将兴趣转至近现代。她认为,傅斯年作为近代中国的史学家,在与胡适、顾颉刚的交往通信中,表露了大量对于“中国哲学”的看法。
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教授戴卡琳(Carine Defoort)女士来所作学术报告
哲学的讨论往往是概念先行,戴卡琳也辨析了意思(descriptive meaning)与价值(emotive meaning)两个概念的不同意义与区别。她将傅斯年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6―1919年北大时期的傅斯年,傅对西方哲学中的旧哲学与新哲学进行了区分。第二阶段为1920―1926年傅斯年在欧洲游学期间,傅在其信中讲过,对于欧洲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我的脑筋对于一切哲学都成石头了,我于这个成绩,也很喜欢”,这样的说法充分反映了其对于“中国哲学”这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思。第三阶段即1927―1929年傅重新回到中国,他以语言学的路径出发认为:“汉语实非哲学语言,战国诸子亦非哲学家”。
在结论中,戴卡琳认为,傅斯年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影响甚大。其一,是在制度方面,傅主政历史语言研究所长达20多年,这种看法影响了他对于人才的选拔。其二,在思想方面,时至今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仍然影响着当今学者的思考。
报告之后,所内同仁与戴卡琳围绕傅斯年的性情、“中国哲学”合法性是否是伪命题,以及思想(thought)与哲学(philosophy)的区别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热烈,气氛融洽。
(历史所张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