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2009年度系列学术报告之七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09-12-03浏览次数:192

历史所2009年度系列学术报告之七

  2009年12月1日,历史研究所在所会议室举行了本年度第七场专题学术报告会。该次报告会由上下两半场组成,分别由周武研究员和张剑研究员主持。六位同仁(张剑、邵建、沈洁、周武、甘慧杰、冯志阳)进行了学术报告。

2009年历史所系列学术报告会之七会场


  张剑在题为《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对科学认知的演进》的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近代中国对于科学认知的演进过程,指出科学从其输入始就背负“救国”的重任,被完全工具化,中间又经过口号化、观念化,以至于意识形态化,直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大批留学生的归国,才逐渐回归其追求真理的本相。


  邵建在题为《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歧视的消解、延续及变化》的报告中,对上海苏北人歧视观念的产生、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认为这种现象在近代以后的上海长期存在,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移民城市内各群体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曾经的歧视与被歧视逐渐在各种因素和关系的影响下从内部得以消融。
沈洁在题为《辛亥年的“殉”与“不殉”》的报告中,通过对辛亥鼎革之际遭遇特殊历史情境的清遗民个人表达的呈现,及其道德抵抗故事的叙述,描摹了一个革命史叙事以外的、别样的辛亥年:在一个视变革为真理的年代,也还有许多的坚守、迂执及其所关联的文化精神、道德力量。


  周武在题为《近代学人日本访书论略――以张元济为中心》的报告中,以新公布的关键史料为基本依据,参酌其他相关史料,重新梳理张元济日本访书始末及随后的借影交涉过程,进而探讨了近代中日书籍交流的多重意义,认为张元济日本访书借影的意义绝不仅限于版本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民族记忆的修复和民族精神的再构。


  甘慧杰在题为《近代上海茶馆业一瞥》的报告中,对上海茶馆的种类、数量、习俗等概况进行了介绍,认为上海茶馆不像北京茶馆那样泾渭分明,各有其不同的娱乐形式,而是既泾渭分明,又鱼龙混杂,显出其光怪陆离的一面,从中可以窥见上世纪洋风熏染下的旧上海的社会百态。


  冯志阳在题为《从“民贵说”到“劳工神圣”》的报告中,从蔡元培富有争议的“劳工”一词出发,对五四时期曾经轰动一时的著名口号“劳工神圣”进行了不同以往的解读,认为“劳工神圣”的思想渊源并不是来自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给中国带来一战“战胜国”荣誉的旅欧华工,而是来自于中国“民贵君轻”的传统民本思想。


  全所科研人员针对六位同仁的学术报告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讨论。

                             (历史所 冯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