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茗
内容提要
1840年的鸦片战争预示着晚清变局之来临,然而,道光朝的君臣并没有意识到,更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的集体不作为使清王朝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经过咸丰朝的重创后,清统治者终于意识到他们所处的是一个新的时代,面临的是千古未有之变局,所以不得不进行一些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可是这些又是建立在以新卫旧、以旧人办新政的基础上,加上各种政治势力间的博弈以及种种无谓的内耗,使得它们在应对各种变局时总是进退失据,顾此失彼,并逐渐变形走调,陷入困境,甚或酿成严重后果,而清政府也在这一过程中权威日益受损,丧失了国人的信任,一步步走向崩溃。本书正是从晚清中西交逢冲突所引发的社会大变动入手,运用政治学、行政学以及现代化、新制度主义等理论和方法,主要就晚清政治及其制度变迁的层面来观照和理解这段波澜起伏、风云激荡的历史。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字数:22.7万 作者简介 李志茗,1970年出生,福建仙游人。曾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晚清四大幕府》、《湘军――成就书生勋业的“民兵”》等。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中西交逢之初的世相 一、东西对打中的群体反应 (一)战前的中西关系 (二)战中各阶层的反应 (三)战后不思进取 二、经世思想的鼓荡 (一)经世观念之演变 (二)经世思想的时代意蕴 (三)新旧学之间的津梁 三、开眼看世界 (一)动因 (二)内容 (三)特色 第二章 体制外的变革:非正规制度的突起 一、勇营制度:清代军制的中间形态 (一)勇营的起源 (二)勇营制度的创立 (三)勇营制度与晚清政局 二、晚清幕府制度的嬗变 (一)应时而生 (二)嬗变历程 (三)晚清幕府与近代社会 第三章 制度创新的困局 一、夭折的创举――晚清留美幼童之遣撤 (一)留美幼童的派遣 (二)留美幼童的撤回 (三)“留学界之大敌”辨析 二、晚清的官俸制度改革 (一)清初文官俸禄之嬗变 (二)晚清官俸制度改革之动议与流产 (三)清代官俸制度之特点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其社会反应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科举停罢之后果及其社会反应 (三)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 第四章 从机构调整到体制创新――晚清的行政改革历程 一、洋务时期的行政机构变革 (一)添置行政机构 (二)行政机构添置原因 (三)新设行政机构的操作与运转 (四)行政机构调整之特点 二、戊戌时期的行政改革 (一)康有为的行政改革主张 (二)光绪帝的行政改革实践 (三)变政难局:教训与启示 三、清末新政时期的行政改革 (一)三个阶段 (二)比较中的审视 (三)改革的失败 结语 附录一 离异与回归――中国幕府制度的嬗变 附录二 袁世凯幕府与清末新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西交逢之初的世相 晚清时期,变革常常是紧随民族战争之后而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有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是救亡图存的百目维新,而八国联军之役后则是持续10年之久的清末新政。每经一次失败的民族战争,灾难的程度就会进一步加深,而变革的尺度也会有所放大。然而与上述“规律”不同的是,尽管第一次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开放口岸所带来的耻辱和痛楚也令人撕心裂肺,发指眦裂,但统治者却因屈服于“岛夷”而忿痛、羞愧,不愿面对也不许提及这段有损脸面的往事,于是不仅自己不愿总结教训,力图振作,而且压制来自部分士人的思考和探索,这导致中华民族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时机,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观日本,则在“回敬西方的冲击中显示出敢于冒险的气魄和能力”,①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奋起自救,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两相比较,不能不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一、东西对打中的群体反应 晚清时期,清王朝遭遇了不少来自西方的武装侵略。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首次正式和拥有坚船利炮的对手的交战,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新旧暴力之间的对抗,当时的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作出了自己的反应,并随着战局的展开和结束而出现了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