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2010年度系列学术报告之四
2010年6月12日上午9点30分,在历史所会议室举行了本年度第四场学术报告会。第一场报告是宋钻友研究员的《天蟾舞台与海派京剧》。他首先介绍了上海京剧演出场所的沿革――从茶园到新舞台。并从戏班与剧场看中国戏剧生产与演出营销的特色,京派京剧与海派京剧的不同趣味等多种视角介绍了海派京剧舞台的特色。最后指出天蟾舞台与海派京剧的成长有着密切关系,海派京剧的两大特点则是――连台本戏与机关布景。报告结束后,熊月之研究员作了精彩的评点,他认为京派京剧与海派京剧的不同趣味表现了“看戏”与“听戏”的异同,其所服务的观众人群也有“看戏”的精英与“听戏”的大众的区隔。连台本戏与机关布景作为海派京剧的主要特色更是上海摩登的体现。
第二场报告是王敏研究员带来的《地方性与国际性:论近代上海租界公园开放问题》。关于上海租界公园,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指示牌问题。王敏研究员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地方性与国际性角度进一步探讨论述了近代上海租界公园开放问题,重点在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国内背景如何推动了上海租界公园开放,认为租界公园开放是时势使然。
对于以上两场报告的主题,各位同仁都相对较感兴趣,进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显然无论是京剧舞台还是租界公园都是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这类公共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现代生活的一个样板。
(历史所江文君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