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知识.职业.组织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我院举行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0-11-12浏览次数:104

“近代知识.职业.组织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我院举行

张 生     徐 涛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外事处协办的近代知识职业组织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0114日至6日在我院举行。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致开幕辞,他指出,近代以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入崭新的阶段,进展神速,知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分类越来越细密。新的知识、新的群体、新的职业,构成近代社会新的元素,研究这些知识、群体、职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可以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加深对不同国家与地区所谓现代性的理解。

2010年11月4日“近代职业组织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近30位中外学者与我院相关研究人员围绕6大议题进行热烈研讨

会议历时3天。期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叶文心、罗德学院(Rhodes College)博思源(Clayton Brown)、吉尔福德学院(Guilford College)陈志红、巴德学院(Bard College)高哲一(Robert Culp)、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顾德曼(Bryna Goodman)、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葛琳(J. Meghan Greene)、纽约州立大学杰纳苏学院(SUNY Geneseo韩子奇(Tze-ki Hon)、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柯丽莎(Elisabeth Koll)、南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萧凌(Ling Shiao)、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余伟康(Eddy U)、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魏定熙(Timothy Weston)、中国香港大学李培德、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孙慧敏、复旦大学历史系章清、金光耀、张仲民等近30位学者,与我院相关研究人员齐聚一堂,结合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围绕大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一是精英转型与职业化 提交讨论的论文包括葛涛:《幻象与权谋――论清末民初照相背后的政治角力》、马学强:《在中西之间摆渡: 知识结构的变化与近代买办阶层的转型》、江文君:《新现代性的产生:近代上海中产阶层状况及其意义》。

二是政党、国家与知识分子 论文包括程兆奇:《一叶知秋:从纪纲、沈元、赵京看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葛琳:《面向未来:国民党使学术适合政治需要的努力》、余伟康:《延安时期共产党知识分子概念的形成》、金光耀:《十七年:不同时代的不同叙述和记忆》、金大陆:《上海文革时期的野营拉练》。

三是现代学术领域的发展 论文包括顾德曼:《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民国早期上海经济学知识的生产》、熊月之:《从晚清哲学译名确立过程看东亚人文特色》、章清:《以文字谋生:报章媒介的兴起与近代中国读书人新的抉择》、张仲民:《古腾堡在近代中国――以西洋史著作为中心》、韩子奇:《进入现代世界系统的冲击与折腾:20世纪初的历史地理学》、博思源:《将过去国有化:民国在考古学和文化产权法形成中角色》、王维江:《从翻译到教授 ――德国第一代学院派汉学家的养成》、陈志红:《民国时期的边疆危机与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构建》。

四是专业知识与技术职业 论文包括柯丽莎:《中国民用工程师的培养:铁路技术、知识传授和职业身份》、李培德:《从铺规到行员训练――1920 1930 代上海银界的职业生活》、施扣柱:《作为知识人和知识传播者的新式学堂教师――以近代上海为考察中心》。

五是法政知识与法律职业 论文包括叶斌:《绝对权。的虚置:民初政治中的主权与统治权问题》、孙慧敏:《从文人到法律专业人士:清末民初法校毕业生的职业轨迹,1900-1937》。

六是作为职业和文化活动基地的新闻出版业 论文包括王敏:《从末路文人无冕之王:近代中国报人职业化研究》、魏定熙:《民国时期的新闻职业化:制度与观念》、高哲一:《小知识分子与知识生产:民国时期商业出版公司的专业编辑》、萧凌《<新青年>主办中的文化生态和政治经济》。

会议最后,叶文心教授从学理层面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总结。她说,60年前列文森教授(Joseph R. Levenson)提出了中国=传统、西方=现代的解读模式,否认中国有产生思想、乃至知识的可能。此次会议所提交论文或多或少都对此范式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中国学界在过去的60年中,从革命史研究范式发展到如今的城市史研究范式,其间既有进步,也掺杂了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是否可以产生独特的现代性,或是于人类世界有普世意义的知识,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国的学者都是亟待回应的前瞻话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合作。双方学者共同参与研究、一起申请项目,合作举办讨论会,在上海城市史、经济史等学术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伯克利的一批学者,为此在欧美学界被戏称为上海帮。本次研讨会由于准备充分、议题集中、讨论深入而坦诚,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与会学者期望今后持续开展以上海城市史、知识史研究为主的中外合作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