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历史所2010年度第十次学术报告会召开,四位同仁向大家汇报了近期的研究成果。首先,唐巧天做了《上海的国际中转研究》报告,报告结合现在上海正在开展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就其中“国际中转比重”这一指标进行了探讨。在对上海历史上和当前的国际中转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后,报告指出上海始终是一个腹地型的港口,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其国际中转发展始终有限,“国际中转比重”是不是一定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必要条件,上海又是不是非得追求这个“国际中转比重”,一切应该从历史情况和实际条件出发。田一平的报告题目为《二十世纪沪上金石印学》,报告梳理了晚清至上世纪末沪上金石印学的发展,指出晚清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上海开埠后第一次人口剧增,诸多印人自此选择在沪定居;清末民初的变革又给上海带来大批移民,其中包括新兴的艺术品消费与传播群体,使传统的艺术市场向沪上转移;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沪上印人生涯跌至谷底,解放初期的种种因素,又造成了沪上印坛人才的流失,使印人群体的实力与创作数量略呈下滑趋势;“文革”至上世纪末,上海的篆刻艺术园地由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呈现了一片新气象。张和声的报告题目为《笔补造化,代为心声――〈史记〉读后》,主要谈及自己的《史记》读后感。他认为司马迁善于站在各个传主的立场观察世界,理解历史,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历史人物,使其总和更接近真实,更富有历史感。在太史公笔下,人的劣根性毕露无遗,谁都摆脱不了在社会中面临的困境,也无所逃于其性格所注定的宿命。 “无韵之离骚”,其感人之处在于史家的一份同情;“史家之绝唱”,绝在司马迁对人性的剖析。高俊的报告题目为《孙中山政党思想的形成及影响》,报告梳理了“立党”思想的萌生、民初政党政治的昙花一现、“以党治国”的提出、国民党一大“以党治国”理论的形成,并对“以党治国”理论的影响进行了评价,认为孙中山在世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加上中国国民党正处于上升时期,“以党治国”思想产生了积极作用;国民党完成北伐后,实行国家统一,成为惟一合法之执政党后,“以党治国”理论在实践中则有日益显示出缺点和不足。
历史所与会同仁纷纷就以上报告内容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建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交流。
(历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