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4日上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周锡瑞(Joseph Esherick)教授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与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座谈,座谈会由熊月之所长主持。周教授是卓有成就的中国史专家,曾经师从战后美国中国史研究前三代的代表人物费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有人问他属于第几代,他调侃说,因为他与前三代的代表人物都有师生关系,所以他既是第二代,也是第三代,又是第四代。他的中文非常好,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侃侃而谈,游刃有余。
周教授认为,在研究方法上,他与魏斐德最为接近。他们都注重地方史,主张将社会文化经济史与政治史综合起来研究。魏斐德偏重叙事,而他更强调分析,社会科学的方法运用得多一些。不过这种区别只是表面上的,魏斐德把分析放在注释里了,所以读他的书一定要看注释。对于目前流行的文化史研究,周教授提出了一些批评。他说文化史所关注的妇女、时装、身体等题材都是重要的,但是这些题材如果不与历史主流,不与重大的历史运动联系起来,意义就不大,容易变成肤浅、表面的研究。文化史应该注重与社会、经济、政治历史之间的联系,关注大的问题。
对于中国史学界的现状,周教授提出了一个中肯的批评。他说中国历史学家的目光局限在中国,缺乏比较史学的角度,缺乏世界眼光。例如研究中华帝国转变为民族国家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同时期其他帝国的转变历史,就不会知道中华帝国转变过程的独特性。美国一向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中研究,但是在中国这两门学科是分开来的,有的历史系不研究世界史。这样下去,学生对世界史的认识会越来越浅薄。
(历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