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与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新知识•新学科•新职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7月26日-27日在分部新大楼五楼第四会场召开,届时欢迎大家参加。
以下具体会议安排:
会议地点:上海社科院分部五楼,中山西路1610号
主办: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
协办:上海社科院外事处
议题一 社会网络与职业群体2011年7月26日上午(8:30-11:40)
主持人:金永镇、马军
8:30-8:45 熊月之 开场白
8:45-9:25 莫华钊、郭东杰 企业世家:香港莫氏的宗族经纬(评论人:马学强)
9:25-10:05 梁元生 创造“文化的新天地”----清末民初上海的广东基督教社群对文化的冲击和改造(评论人:熊月之)
10:20-11:00胡波 文学作品中的买办形象 (评论人:朴英顺)
11:00-11:40马学强 近代知识体系下的职业人群与社会网络――对上海震旦大学的考察 (评论人:孙安石)
议题二 新知识与新职业7月26日下午(13:30-17:15)
主持人:孙安石、朴英顺
13:30-14:10 森平崇文 试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戏剧市场 (评论人:江文君)
14:10-14:50马军 在知识与情感之间:战后国民政府留用日籍技术人员政策的演变及在上海地区的实践 (评论人:森平崇文)
15:05-15:45陈同 近代中国律师群体的出现及其新知识背景的影响(评论人:郭东杰)
15:45-16:25江文君 知识与职业社团:近代上海的医师公会 (评论人:戴海斌)
16:35-17:15 田梅Margaret Tillman 以儿童发育科学为职业的陈鹤琴先生 (评论人:张生)
议题三 中国知识的宏观地形:中国知识结构(knowledge infra-structure)7月27日上午(8:30-11:25)
主持人:熊月之、胡波
8:30-9:10 朴英顺 从2000年代文学类畅销书来看文学生产机制的面貌(From 2000 on behalf of the literary bestseller see the face of literary production mechanism) (评论人:Tillman)
9:10-9:50 崔恩珍(Choi, Eun Jin)由“中国模式论”看中国思想界的知识版图 (Recent discourse on the China model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评论人:梁元生)
10:05-10:45 戴海斌 “中国近代史”学科史之一页:郭廷以的早期学行及与罗家伦、蒋廷黻的交往(评论人:蒋宝麟)
10:45-11:25蒋宝麟 国家与近代中国大学“实科”之发展――中央大学的例子(评论人:崔恩珍)
议题四 国家、媒体与新知识7月27日下午(13:30-17:15)
主持人:梁元生、马学强
13:30-14:10 金永镇(KIM, Young Jin)西方政治思想中国家规模与民主主义的关系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Western Discourses on the relations of size of states and democrac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评论人:陈丹丹)
14:10-14:50熊月之 晚清中文读物里华盛顿形象的演变 (评论人:胡波)
15:05-15:45孙安石 清末上海的日文报纸――关于《上海新报》(评论人:马军)
15:45-16:25陈丹丹 “伦理”与“政治”在现代中国的转型 (评论人:陈同)
16:25-16:35 稍息
16:35-17:15 张生 《列国政要》与清末高层官员的东西方认知(评论人:金永镇)
与会者名单
莫华钊 香港中文大学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顾问委�会委员
郭东杰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研究助理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胡波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马学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森平崇文 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员
马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陈同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江文君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田梅Margaret Tillman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候选人
朴英顺 韩国国民大学校 教授
崔恩珍(Choi, Eun Jin)韩国国民大学校 教授
戴海斌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蒋宝麟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金永镇(KIM, Young Jin) 韩国国民大学校 教授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孙安石 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
陈丹丹 美国Wells College助理教授
张生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1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