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新学科、新职业”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举行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1-08-23浏览次数:29

    2011年7月26日至27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市历史学会、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新知识、新学科、新职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这次会议是去年在韩国举行的有关新知识会议的继续,也是前两年在香港举办的有关买办会议的继续。
    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人们所接触、接受、使用的知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知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与知识变化相一致,学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学科分类,在近代以前比较笼统,经史子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学科分类逐渐传了进来。与知识爆炸、学科发展相一致,社会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对社会影响重大、深刻的新的职业,如买办、报人、律师、西医、工程师、会计师、警察等。本次研讨会以“新知识、新学科、新职业”为研究对象,意在由此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社会变迁。
    参加本次讨论会的学者,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历史系讲座教授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学院士莫华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助理郭东杰;韩国国民大学教授金永镇、朴英顺与崔恩珍;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孙安石、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研究员森平崇文;美国韦尔斯学院(Wells College)助理教授陈丹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候选人田梅女士等,广东省中山市文联主席胡波,本所熊月之、马学强、马军、陈同、施扣柱、叶斌、张秀莉、戴海斌、张生、江文君、蒋宝麟等。
    本所所长熊月之研究员、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金永镇教授先后致词。熊月之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筹办的经过,表示对于新的知识体系、学科分类以及职业分工的研究,可为研究近代中国历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由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金永镇称中韩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近代同样面临着西学东渐的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亦可为韩国学者所借鉴,希望日后两国学界能够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本次会议由四个议题组成,分别是(一)社会网络与职业群体;(二)新知识与新职业;(三)中国知识的宏观地形;(四)国家、媒体与新知识。会议涉及的具体问题有:买办家族,买办形象,华盛顿在晚清中国的形象解读,基督教社群对文化的冲击和改造,教会大学的影响,戏剧市场、律师群体、医师公会、儿童教育,文学类畅销书等。会议采取逐一讨论的方式,即每一位学者报告以后,由一位学者进行评论,然后展开讨论。会议规模不大,议题集中,讨论专门、坦诚、深入。与会学者均认为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学术讨论会。

                                                                          (历史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