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上午,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邱澎生应邀来历史研究所作学术报告。邱澎生先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时期的商业法律与市场演化,代表著作有《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当法律遇上经济:明清中国的商业法律》等。此次他以“由‘恤商’到‘联官商’:明清中国的经济心性及其演变”为题,与历史所同仁及研究生分享他最新的研究心得。报告会由马学强研究员主持,参加者30余人。
邱澎生先生首先对梳理了明清时期官商关系的变化和社会对于贫富问题的心态演变线索,指出从明初开始,政府一般在“恤商”的名义下对商人和商业活动予以支持或保护;到晚清时期,“恤商”逐渐向“联官商”发展,这和当时“保利权”的经济民族主义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当前明清经济史研究的既有范式无法全面解释“经济心性”的问题,而“世界体系”的理论框架也无法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历史。中国史研究能否做得再复杂一些,再细致一些,值得研究者反思。邱先生用翔实的资料向与会者展示了明清时期民间的“经济心性”的变化,由“富贵在天”到“小富由命,大富由天”,由“富从勤得”到“小富由人”,反映了民间贫富观的转变。而政府方面处理官商关系,也有许多隐性的渠道,具体的措置也有争论,并非如以前认识的那么简单。最后,邱先生作出结论,认为明清时期财富观是一个由劫富、保富、联富到爱富的光谱。
报告结束之后,邱澎生先生和与会同仁、研究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气氛活跃。
(历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