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8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 University)历史系毕可思(Robert Bickers)教授来所作了题为《搬迁故事:中国条约口岸的纪念与认同》的演讲。毕可思教授利用丰富的档案史料对上海英国侨民在外滩树立的六个纪念碑的历史做了详尽的考证。1866年建立的常胜军纪念碑,又叫戈登纪念碑,是外滩的第一个英国纪念碑,代表了英国在华殖民政策的一个新方向。1880年建立的马嘉理纪念碑代表了英国侨民希望把英国在中国的存在正常化的愿望,因为对于侨民来说,马嘉理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尽了自己义务的小人物,跟他们自己一样,为英帝国工作。巴夏礼是英国最具侵略性、最帝国主义、最暴力的驻华外交官。英国侨民喜欢巴夏礼强硬的外交风格,在他去世后,于1890年为他建了一座纪念碑。1896年揭幕的伊尔底斯纪念碑则含有国际主义的意味,由英德合作建造,普鲁士王子亲自前来为其揭幕。随后建立的赫德铜像象征着英帝国与中国的合作,与巴夏礼纪念碑的意义形成对照。1924年得欧战纪念碑是英国侨民在外滩建造的最后一个纪念碑,体积也最为庞大,揭幕式十分隆重,但是从纪念碑中完全看不出中国曾经是英国的欧战同盟。这些纪念碑都经历了数次搬迁,最后在1942年被日本人全部推倒(伊尔底斯铜像则早在1918年就被法国海军推倒)。毕可思教授的讲演展示了传统考证与现代诠释方法的精美结合,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历史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