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2011年度系列学术报告之八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1-12-31浏览次数:23

     2011年12月6日上午,历史所在所会议室举行了2011年度第八次学术报告,报告人分别为周武研究员与马军研究员,由施扣柱副研究员主持。
     周武在题为《近代口岸社会再认识――晚清上海城市社会变迁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中,以晚清上海为个案,对近代口岸社会复杂性认识的模糊空间进行了重新检讨。认为上海崛起的大事因缘除了开埠之外,还有借小刀会起义与太平天国战事等机缘而开始的对租界法制、市政管理及安全体制的构建,形成了上海崛起的制度保障;租界里占人口比例极少的洋人身处华人社会的包围之中,却拥有主宰这个城市命运的权力,这使得洋人既充满优越感,又缺乏安全感,对华人既鄙视又无奈,只能通过拒绝华人的团体生活、炫耀式消费等方式,加强洋人与华人之间身份等级的建构,来消除内心的紧张,而对洋人既仰慕又憎恨的华人在对租界法制的接受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市民意识与法制意识。评论人张剑研究员认为,该报告富有思辨性,且语言考究,探讨了一个速成性大都市的诸多有意思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观点。
     马军在题为《域外游记中所见“中学外渐”文献资料》的学术报告中,以“走向世界”丛书及其他晚清域外游记为取材范围,对晚清中国人所见欧美国家收藏汉籍状况的文献资料作了非常细致的梳理。该报告以国别为基础,分别对晚清官绅“在英国所见”、“在法国所见”、“在德国所见”、“在荷兰所见”、“在意大利所见”、“在俄国所见”、“在美国所见”汉籍状况之文献资料进行了介绍与解释,认为这些文献资料体现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交叉性,但也认为,与同时期中国学者前往日本访书所具有的学术研究性质相比,晚清官绅在欧美国家接触汉籍文献的行为,不过是走马观花。到民国后,中国学者才开始对欧洲汉籍进行学术研究。评论人张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报告,资料翔实,考证精细,特别是对于游记中音译英文名词的考订,将极大方便读者对于这些域外游记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