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5日至7日,“交通与日常生活:‘落后’和‘先进’交通工具的历史和前望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部115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以及Transfers: Interdisciplinary of Mobility Studies杂志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荷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伊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研究员做了题为《关于交通演进的文化思考》的主题报告。他指出,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演进,对于人、物、信息的流动速度,对于人的素质的变化,对于社会的演变,包括日常生活的演变,影响巨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交通工具的演进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分析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性。随后,来自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Gijs Mom教授以《交通现代化:日常交通全球历史角度下的考察》为题,以比较研究的视野分析人力车在几座亚洲城市所扮演的角色。Gijs Mom教授总结了西方交通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瓶颈,提出了New Mobility Study的理论范式,并认为对亚洲诸国的交通现代化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改变单独追求西方模式、控制淘汰“慢性交通”的政策,加强交通多元化和为人服务的作用。
研讨会随之共分五个议题进行,分别为:“交通与现代中国”,“区域•交通•地理”,“事故•文本•形象”,“铁路•生活•空间”,“交通与传统中国”。与会学者立足于各自的专业研究,展现了“落后”和“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演进轨迹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复杂影响。
在特别研讨会环节中,由金兰中(Nanny Kim)、Gijs Mom、黄纯艳、丁贤勇、马健雄等与会学者介绍了国内外交通史研究的现状及理论方法。在最后的总结讨论会中,与会学者就交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讨论热烈。Mom教授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同时表达了期望双方今后持续合作、共同开展交通史研究的意愿。
(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