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2012年度系列学术报告之一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2-04-26浏览次数:12

    2012年3月16日上午9点,历史所举行了新年的首场学术报告会,由池桢、张秀莉、何方昱报告美国访学见闻。
    池桢于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访学。他的报告主要集中于访学期间与南加州大学的一些青年学者及学生就史学理论等问题进行的探讨,讨论集中在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及其走向的问题。美国学者及博士生对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的作用表示认可,认为它的怀疑精神拓展了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启发,后现代史学质疑了几乎所有即成的历史学传统,特别是对历史学的真实性提出了深刻的质疑。被这种情绪所推动,不少历史学者敢于挑战史料的权威性,认为对史料必须进行多维处理,否则必然陷入偏颇,影响历史研究的质量。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对真实性的怀疑和对权威性的挑战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但在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历史学也有着巨大的破坏性。首先,由于它主张怀疑一切史料,所以还有没有真实的历史成了一个疑问。第二,因为它力图消融既有的一切界限,绝对真理的存在性也就成了问题。可以说,这两点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学的根基;在这样的语境中,历史学几乎丧失了存在的理由。由此来看,后现代主义历史学成了历史学这门科学的致命武器。这应该是后现代主义历史学未曾料到的。所以,正确的做法或许是:把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的破坏性改造为一种健康的怀疑既有史学的态度,同时相信绝对真理与绝对真实性的存在,以之指导历史研究,寻求学科的更大发展。最后,池桢认为,大概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在美国已经到了必须要有所突破的节点,许多学者对后现代主义话语霸权多有不满,所以在美国的历史书写出现了明显的向传统的传记叙事风格的回归,不少著名的学者――如曼素恩、周锡瑞等――已经创作了此类风格的作品。但,这究竟是一种将对历史写作产生深远影响的“趋势”,抑或只是在寻求史学突破过程中愤懑回望,尚需更长时间的观察。
    张秀莉获得院出国访问项目的资助,自2011年9月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此次访问的研究计划是为其承担的国家课题《南京国民政府纸币政策研究》收集资料 。张秀莉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胡佛研究所的情况,并报告了她的主要研究工作。首先,她查阅收集了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张公权、Arthur N. Young, Hornbeck Stanley的档案,以及国民党党史会的档案。同时利用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所藏的Confidential U. 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Confidential British Foreign Office Political Correspondence、Records of office of China affairs等大量胶卷档案中的相关内容,以及相关的著述。与此同时,也收集了部分与上海史研究相关的资料。
    除资料收集工作,张秀莉还参加了一些胡佛研究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活动,与胡佛研究院的郭岱君研究员和林孝庭研究员有过比较多的交流,也曾参加历史系博士的seminar,对于他们的研究生教学有一些初步的体验。张秀莉最后谈到,此次访学的最大收获即是对于完善自己承担的国家课题的史料、拓宽研究的视野非常有帮助。她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整理利用这些资料,把此项研究做得更好,同时也将积极推进与海外学者的联系,加强学术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何方昱获得院出国访问项目资助,于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访学一年。她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自己在耶鲁大学及美国海外传教士研究中心(OMSC)的访学经过与收获。OMSC于1922年创建于新泽西州,1987年迁至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与耶鲁大学神学院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OMSC通过教育、研究与出版,为来自世界各国的相关学者提供研究便利。何方昱在访学中,主要利用了OMSC及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包括海外传教士的日记、手稿、档案文献等),收集了大量档案资料,为其计划开展的外侨儿童史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础。除了学术研究,何方昱还用照片展示了她在美国一年的工作与生活,以及与美国学者、友人共度感恩节、圣诞节的情景,与历史所同仁分享了在美国访学的体会与感受。
    三位同仁的访学见闻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就相关议题进行了饶有兴致的讨论与交流,不少同仁表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互动,以实际行动推进我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历史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