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为纪念《申报》创刊140周年、史量才接办《申报》100周年,由上海历史学会、社会科学报社、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社联大楼举行。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图书馆等多家单位的学者,此外还邀请到李公朴、杨杏佛、艾思奇、严独鹤等当年与《申报》有关的名人之后,以及社会各界媒体人士。
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的《申报》在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为当今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厚的文献资料,它之所以发行量巨大,延续时间长久,影响力广泛,成就了名闻天下的报人,与上海地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熊月之在会上提出:“没有《申报》,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史量才;没有史量才也就没有今天人们所理解的《申报》;而没有上海文化的土壤,也就没有《申报》、没有史量才。”正是近代上海文化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申报》的辉煌,而《申报》也回报了上海,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也认为近代上海港口城市、移民城市的特征为《申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使之成为传播新知的媒介、移风易俗的阵地、抗日救亡的喉舌以及民族启蒙的窗口。煌煌《申报》,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宝藏,待研究者进一步挖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傅德华对百年史量才传记资料进行了详尽概述,分析认为现有研究大致围绕人物生平、办报思想、经营理念等方面,而对史量才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此次会议是在沪举办的首次有关史量才和《申报》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史量才以及《申报》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同时还展示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研究发现和历史资料。会上,李公朴、艾思奇、严独鹤等名人后代也做了精彩的发言,展示了丰富的新历史资料,亲身经历的优势更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坚实基础。成立酝酿已久的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由熊月之研究员任主任,傅德华教授任常务副主任,隶属于上海历史学会。
(撰稿者复旦新闻学院研究生葛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