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真水无味,淡泊是金――悼念袁燮铭老师》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2-07-11浏览次数:304

出生:1950年11月29日,上海。

去世:2012年5月20日,上海。

    2012年5月20日下午,坐在电脑前的袁燮铭老师突然离世!我作为他的同室之友,当然是要写些纪念文字的。袁老师的身体状况向来不算好,一方面是较严重的眼疾,从高度近视到白内障,再到视网膜脱落,另一方面也曾患过胃出血、疝气,我记得因为他生病,本室同仁在2009年曾两次上门探望,但最后导致他离去的急性心肌梗塞却是大家前所未闻的。
    袁老师和我原先分属两室,他属现代史研究室,我属工人运动史研究室,虽是一壁之隔,但几乎没有什么互动,见面亦不过点头而已。1998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田林路超市三楼迁至中山西路1610号,两室合并为新的现代史研究室,我们这才成了室友。由于办公桌很近,两人的椅子几成“背靠背”之势。尽管如此,十几年来,我和袁老师的交流依然不多,或许这与彼此年龄相差较大,关注的问题不太一致有关。袁老师内向、深沉,平时话很少,有限的谈话也主要是与室内的几个同龄人,如陈同老师、张培德老师、罗苏文老师,他们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在学术见解、所务建设、教育子女、身体保健等方面颇有些共同语言。我在旁倾听多年,或多或少对袁老师的性情、品格有些体认,他虽说是个“沉默的人”,但并不木讷,其内心对社会、单位、家庭的诸多问题都有着深刻的洞察。
    袁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淡”。2001年,所领导为了大胆提拔年轻人,决定由我出任现代史研究室主任,袁老师任副主任。当时我不过32岁,且还没有高级职称,让资深、年长许多的袁老师出任副职(且他曾经担任过正主任),我着实有些不安。但之后的8年间,袁老师从未给过我任何压力,并始终支持我的工作,一切都给人淡然处之的感觉。2009年,张剑接替他担任本研究室副主任,袁老师又是“无声无息”地交棒,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在事涉自己名利、职称、出国、稿费等问题上,十几年间,我从未听到过袁老师有过那怕是半句的抱怨。说到名利,这里倒是有段插曲。1998年冬,《上海通史》撰写组曾前往浙江大齐山开会,其间众人步行在山间小道上,有一当地人突然上来要给大家算命,身材魁梧、浓墨大眼的袁老师被指将来一定大富大贵、官运亨通,众人遂为之一乐……现在想来,其景如昨,其言也妄。
    2010年12月某日,本研究室为袁燮铭、张培德两老师的荣退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其间两人清空了办公桌,并把门钥匙和办公桌钥匙交到我手上,算是做了“交接”。我说不必这么着急,以后再给也不迟,但两人却笑而不答。我遂加了一句:“两位老师真是有职业精神啊!”饭后,我嘱陈同老师送张培德老师到家,我则打车亲送袁老师回家,同行的还有吴健熙、张秀莉,一路之上大家谈笑风生,袁老师也特别快慰。到了家门口,我们握手而别,相约以后再叙。此后,我和袁老师只见过一次,那就是在今年年初全所在职、离退休同仁的春节聚会上,他看上去一切都好。不想,这竟是最后一面了。
    袁燮铭老师祖籍浙江鄞县,1950年11月29日生于上海,他最青春的岁月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按照老同学杨国强教授的说法,袁和他同时“文革”时代过来的“苦人”。1969年,袁老师从上海市建浦中学高中毕业后,因时势所限无缘进入大学求学,只能长期待业在家。直至1974年9月,才得以进入南市区小北门街道的肇方塑料厂做工。1978年5月,他考入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终于圆了大学梦。两年后被分配至上海市敬业中学担任历史教师。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他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师从中国近代史大家陈旭麓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即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服务,1989年2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9年8月起任副研究员。2010年底退休。
    袁老师在历史所服务22年,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上海史研究,我综观其学术档案,这段历程可归纳为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以小我服从大我。他积极参与所内的各项重大集体项目,从90年代的“上海通史”、“传世藏书“,到新世纪的“上海口述史”、“海外上海史译丛”、“上海大辞典”,等等,几乎每战必往,劳苦功高。2005年下半年,他还参加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编纂委员会同治朝传记组的工作。其二,实事求是,潜心向学。袁老师的硕士论文写的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路政,从此便奠定了其重史料、重档案、不妄言的治学特点,他做文如同做人,严谨、务实、甘受寂寞、不尚虚华,据查他没有任何社会兼职,也没有参加任何学术团体。其三,在艰难中执着前行。由于饱受眼疾的折磨,可以想象,袁老师的学术之路相较其他人要困难的多,尽管如此,他仍贡献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他在“模糊”之中竟出色翻译了30多万字的《上海妓女》(法国安克强原著),于上海史学界贡献尤著。
    在我看来,袁燮铭老师是一位让领导顺心、让晚辈安心、让同人无须戒心、让家人放心的人,他这样的人非常内敛,不会给别人任何难堪,也不会给别人增添任何的麻烦,这样的人在历史所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共同营造了50多年来本所特有的“企业文化”。今天,当我们这些晚辈拿到各级课题的时候,当我们获得出国机会的时候,当我们的论文、著作发表出版的时候,当我们的职称升等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是站在了许多人的肩膀之上,那其中也包括了袁燮铭老师那厚实的肩膀。
    袁燮铭老师的一生不算长,但他却留给了我们长久的证明,即“真水无味,淡泊是金”,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生活方式。

袁燮铭学术成果要目

著作:
《上海通史•第3卷晚清政治》,与熊月之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论文:
《晚清中国钱庄的资本主义化》,与黄逸平合作,《学术月刊》1988年第1期 。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工部局与上海早期路政》,《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4期。增补文《工部局与上海路政(1854―1911)》,刊洪泽主编 《上海研究论丛》第2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2月版。 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又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史苑英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论文精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该文曾获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论文奖(1988―1990年)。中国史学会编辑《中国历史学年鉴》(1989年、1990年)曾连续介绍其主要观点。

《上海孤岛与大后方的贸易》,《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3期 。载《中国军事文库》,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晚清五口通商大臣移设上海始末》,《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5期。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8年第2期。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晚清上海公共租界政权运作机制述论》, 《史林》1999年第3期。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11期。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易名为《晚晴上海公共租界政权运作机制》。

《上海市通志馆筹备始末》,《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6期。又载《上海志鉴》2003年第2期。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上海地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述论》,《史林》2003年第5期。 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易名为《上海地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述略》。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实践对两岸关系的启示》,台湾国父纪念馆编《第八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1月。摘要报道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3月29日。

《安得海生平事迹考异》,《史林》2006年第6期 。又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晚晴上海华界政权运作机制》,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晚晴上海法租界政权运作机制》,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晚清上海婚丧习俗的变迁》,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晚清上海岁时习俗之嬗变》,载袁燮铭著《上海:中西交汇里的历史变迁》。

《采访胡道静先生》,载当代上海研究所编《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来自海峡两岸的探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关于英翰的旗分、勇号和卒年》,《史林》2008年第4期

《英翰勇号再考》,《史林》2009年第3期。

文章、参著: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大事本末》(任建树主编),撰写3.6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近代中国经济变迁》(黄逸平著),撰写初稿1.5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历史学研究综述》,6500字,载《中国百科年鉴》(1993年),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3年版。

《现代上海大事记》(任建树主编),编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名录》、《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名录》、《各国驻沪领事年表》,共6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传统文化ABC》(朱金元、熊月之主编),撰写3万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

《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社会》,与周武、吴桂龙、张敏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王国忠主编),撰写1万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名著解读:《上海妓女》,载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名著解读:《危险的愉悦》,载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上海大辞典》(王荣华主编),撰写5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口述采访:
《关于上海通志馆的回忆》,胡道静口述,袁燮铭整理注释, 《史林》2001年第4期。

《上海孤岛生活的回忆》,胡道静口述,袁燮铭整理注释, 《史林》2002年第4期。

《回忆我的学生时代》,胡道静口述  袁燮铭整理  《史林》2004 年增刊。

翻译:
《费正清看中国》(【加】保罗•埃文斯著),与陈同、罗苏文、张培德、袁传伟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法】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著),与夏俊霞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标点:
《传世藏书•清稗类钞》部分,15万字,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传世藏书•日下旧闻考》,36万字,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