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至2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心、上海市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这次会议是国家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语文献 中的上海(1843-1949)”相关的成果研讨会。
当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空前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病”等问题也空前严重,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学术界对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也日趋重要。研究近代中西交冲中的中国城市,外国人的观察、调查、记录、规划和管理等角度都是独特的视角,对外语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解读则成为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及其重要的领域。本次研讨会以“外语文献中的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意在由此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近代城市化的中国。
参加本次讨论会的学者,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丹麦、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培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副教授黎志刚,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孙安石,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教授Gijs Mom,丹麦奥胡斯大学东亚系副教授Andreas Steen,厦门大学教授戴一峰,复旦大学教授章清,江汉大学教授涂文学、李卫东、邓正兵,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南京大学教授张鸿雁,上海大学教授陶飞亚,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张利民,武汉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丁贤勇等,本所学者熊月之、王维江、王敏、宋钻友、马学强、葛涛、张秀莉、徐涛、张生等。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熊月之首先致辞,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筹办经过,认为中国城市史作为分支学科出现是很晚的事,但发展迅猛,先今已出现论著数量多、涉及面广,多个地区拓展研究基地,多种研究角度展开等特点。研究外语文献,从外国人的眼光更加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城市,对拓展城市史的资料基础、推动城市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由七个议题组成,分别是(一)城市研究与档案;(二)城市规划与管理;(三)城市文化与认同;(四)城市政治与国际交往;(五)城市经济与交通;(六)城市历史与文献;(七)城市社会与城市形象。与会学者开拓发掘的文献资料有晚清海关档案资料、日本《支那省别全志》、上海大学海外珍惜文献数据库资料、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上海相关日语资料、美国胡佛档案馆上海史相关资料、民初日本驻杭领事报告、英文杂志《上海社会》以及相关外侨的书信著作等;涉及研究的城市和区域有近代上海(包括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天津、武汉、杭州等;涉及的城市问题有街区构造、市政管理、城市犯罪、城市形象、城市漫画、城市佛教文化、城市社团、城市混血儿、汽车业城市唱片业、和自行车业等。会议采取报告――评论――讨论的方式,即每一场三位学者报告以后,由一位学者进行评论,然后展开讨论。会议议题集中,讨论热烈、专门、坦诚、深入。与会学者均认为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学术讨论会。
研讨会后宣布成立中国城市史研究会,是为中国史学会下的二级学会,由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熊月之任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