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悼念工运史专家姜沛南先生》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2-11-01浏览次数:192

    著名中国工运史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姜沛南先生,因病于2012年10月11日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4岁。上世纪80年代,姜先生曾长期担任历史所工人运动史研究室主任。该室于1998年与现代史研究室合并后,组成了新的现代史室。忝为该室主任的我,可以说是姜先生隔了几个后任的后任。对这位为本所、本室服务了多年的老前辈,我是有义务写些纪念文字的。
    我是1992年进所工作的,此前姜先生早已于1987年离休,但我还是和他有过几面之缘。当时的历史所借居于上海西南隅的田林路2号三楼,而我家则位于东北角五角场附近,我每天需骑自行车斜穿市区上下班,所以常常充当所内职能部门的信使。有一天,我受命将一份材料送至姜沛南老师家里。姜寓位于四川北路鲁迅公园对面的某洋房里,开门的是他的女婿,得知我的来意后,即返身对里屋唤道:“爸爸,有人送材料来了。”随后,一个身材中高、面容�削的老年人出来了,他拿过材料后,客气地请我坐下略谈。我告诉姜老师,自己刚进所工作,现在在学术秘书室服务,满一年后会调进研究室搞研究。姜老师当时对我讲了些什么,因事隔多年,今天已基本遗忘了,只记得他说自己七十多岁,身体不太好,抗战时期在大后方读书时,抽了许多劣质烟,把肺抽坏了,所以现在已经戒烟。我问他是否有学生,他说自己长期在研究所工作,不是在大学任教,所以没有学生……
    1993年我实习期满,被分至工人运动史研究室工作,始知姜先生是本所工运史研究的一位老前辈,和沈以行先生、郑庆声先生共同主编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册(1992年出版)。我后来也被安排参加该书下册的撰写工作,姜先生曾特意来所参加座谈会,为我们这些撰写者提供了若干颇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后来,我又见过姜先生几次,主要是在每年春节的同人聚餐会上,彼此打个招呼而已。他虽然已过耄耋之年,行动有些迟缓,但思路还是清晰的。
    我知道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姜进教授是姜沛南先生的女儿。姜教授留美归来,是该系城市文化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她曾邀我前往该校参加学术研讨会,我和她见过几次,觉其容貌与乃父颇有几分相似。我还知道本院经济研究所的已故教授姜铎先生是姜沛南的哥哥,姜铎先生有名于中国经济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的观点。
    得知姜沛南先生去世的消息,我遂上网查找了一些有关他的生平资料,始知其一生既传奇又曲折,是一位1938年就加入中共的老党员。姜沛南又名蒋演、江滨,1919年3月29日出生于江苏丹阳蒋墅乡滕村一个大户人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思想激进,因从事反国民党的政治活动,曾三次被学校开除,又三次被捕。抗战期间,主要往返于大西北、大西南从事进步的文教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又受中共党组织之派,返回原籍,以“丹阳县参议会参议员”、“《正报》社长”的公开身份从事地下活动。 建国初期,他奉调到上海参与创办上海市总工会的机关报――《劳动报》,并担任副总编辑。但是在不久之后的“三反”运动中,却被错误地扣上“阶级异己分子”的帽子,遭到开除党籍和撤职处分,遂于1952年夏被下调到市总工会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工作,1961年又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其冤假错案直到1982年春才获彻底平反,得以恢复名誉和党籍。
    姜先生的蒙冤是不幸的,虽然他被迫离开了生龙活虎的新闻岗位,但在无意中却造就了一位工运史研究的专家。30多年间,他在该领域编过很多资料,写下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和社会价值。没有什么能比他自己的话,更好地反映这段经历了,让我们来读一读吧:
    起初,我是赌气要做出一番成绩来,让那些错误整我的人知道我没有被整垮,他们阻挡不住我继续前进的步伐;继而发现工人运动历史,属于近现代史范围,距离现实并不很远,有些是党领导的地下斗争,我比较知情。所以当我一头扎进工作,很快就引起浓厚的兴趣,并激起创作的冲动。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我在1953年6月就编写出长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前后后》,颇得好评,翌年3月即被北京出版的《党史资料》第7期全文转载,后又被收进《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研究》书中。一炮打响,我又继续写了几篇长文,如《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指挥部――上海总工会》、《五卅运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胜利》等等。大跃进期间,我被下放到浦东上烟一厂(前身为英美烟厂),一边劳动,一边主持编写一本专著《战斗的五十年》,即英美烟厂厂史,这是上海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工厂史,行销甚广。此外,我还写了许多篇上海工人革命斗争的故事,单是在北京《中国工人》杂志上发表的就有十多篇,重要的有:《从“五四”、“六三”》、《李启汉――为中国工人运动坐牢的第一个共产党员》等等。还有《回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先在《中国工人》连载,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单行本,一时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畅销书,从1957年1959年连印四版,行销数万册。直到“文革”前夕的1965年5月31日,我还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四十年前的火炬――老工人黄桂生忆五卅反帝斗争》。我像一株倔强的小树,不管风吹雨打,总是奋发向上。但得不到阳光雨露,总难长大成材。记得50年代,北京工人出版社曾约我写徐阿梅烈士传,上海人民出版社邀我写五卅运动史,但都被我的上司挡了驾,只得作罢。到“文革”期间,更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我的钢笔都生了锈,可悲可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传来喜讯时,我欢呼雀跃,忘记了自己已届花甲之年,仿佛又返回了青春年华。尤其在政治上获得平反后,更觉得心胸舒畅,精力充沛,立志在业务上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十几年里,我撰写了几十篇论文和人物传记,其中重要的论文有:《五卅运动前后沪西工人的革命斗争》;《评“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产物》;《五卅运动》;《重评陈独秀在五卅运动中的作用》;《斗争,失败,再斗争――纪念“二七”大罢工六十周年》;《上海招牌工会的兴亡》;《关于六三大罢工的几个问题》,等等。在人物传记方面,重要的有《徐阿梅》、《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李启汉在上海》,此文曾获得上海社联优秀成果奖;还有《沙文汉》,此文曾获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由于以上大量著作和论文,在1981年我即被评为副研究员,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
    本研究室的一侧橱柜内存放着大量中国工人运动史的资料,其中常能发现姜沛南先生当年的各种手稿,有已刊的亦有未刊的。每次开柜翻检时,总令我感慨万千。正是像姜先生那样许许多多的“倔强的小树”,才构建了50多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绿色森林”。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情来缅怀他们吧,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已经过去的人,否则,我们自己也不绝会有超越生命的未来。因为真学者并不仅仅思量自己的有生之年……


                          姜沛南先生论著要目
                         (以首次发表为序)

1、《洮沙速写》,《西北日报》1943年11月19日,第3版。

2、《观光临洮》,《西北日报》1943年11月27日,第3版。

3、《洮惠渠和博济渠》,《西北日报》1943年11月30日,第3版。

4、《跃马岷县》,《西北日报》1943年12月4日,第3版。

5、《蜂、马、牛、羊及其他》,《西北日报》1943年12月7日,第3版;12月8日,第3版。

6、《漳渭杂记》,《西北日报》1943年12月13日,第3版。

7、《洮河西岸》,《西北日报》1944年1月11日,第3版。

8、《大夏河滨》,《西北日报》1944年1月14日,第3版。

9、《临夏――西北的奇花》,《西北日报》1944年1月16日,第3版。

10、《永靖涛声》,《西北日报》1944年1月20日,第3版。

11、《康乐一宿》,《西北日报》1944年1月23日,第3版。

12、《陇南巡礼》,《西北日报》1944年5月6日,第3版;5月7日,第3版;5月10日,第3版。

13、《在灾难中奋斗的会宁》,《西北日报》1944年11月23日,第3版。

14、《定西风物》,《西北日报》1944年12月17日,第3版。

15、《乌兰山下的靖远》,《西北日报》1945年1月5日,第3版。

16、《景泰在蒙胧中》,《西北日报》1945年1月9日,第3版。

17、《缔造中的新会川》,《西北日报》1945年1月13日,第3版。

18、《刮目看临洮》,《西北日报》1945年1月20日,第3版。

19、《“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前后后》,署名“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编”,《党史资料》1953年第7期。又载许玉芳、卞杏英编著《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研究》,知识出版社1987年3月版。又载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编印《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册。

20、《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指挥部――上海总工会》,署名“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整理”,《解放日报》1957年3月22日,第2版;3月23日,第2版;3月24日,第2版;3月25日,第2版。又载许玉芳、卞杏英编著《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研究》。    

21、《回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周国强讲,姜沛南整理,《中国工人》1956年第20、21、22期。又出同名单行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版

22、《电车工人“大请客”》,《中国工人》1957年第2期。

23、《为中国工人运动坐牢的第一个共产党员――纪念李启汉烈士殉难三十周年》,《中国工人》1957年第8期。

24、《破天荒第一次――三十七年前中国工人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情况》,《中国工人》1957年第8期。

25、《法电工运历史资料》,执笔,署名“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编”,1957年打印本。

26、《关于上海六大公用事业工会联谊会的一些情况》,执笔,署名“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中国工运史料》1958年第2期。

27、《从“五四”到“六三”――记“五四”时期上海工人的反帝大罢工》,《中国工人》1958年第9期。

28、《五卅运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胜利》,署名“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五卅专题小组”,《学术月刊》1960年第5期。

29、《战斗的五十年――上海卷烟一厂工人斗争史话》,主持编写,署名“中共上海卷烟一厂委员会宣传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5月版。

30、《四十年前的火炬――老工人黄桂生忆五卅反帝斗争》,署名“同甫、江滨”,《文汇报》1965年5月31日,第4版。

31、《五四时期陈独秀在上海的革命活动(资料选编)》,与张统模合作,《社会科学》1979年第1期 。

32、《五卅运动前后沪西工人的革命斗争――上棉二厂厂史选载》,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1978年第2辑(总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

33、《评“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产物――<五卅运动>》,《社会科学》1979年第4期 。

34、《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始末考》,与陈卫民合作,载《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第3辑(总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35、《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影响》,与姜进合作,《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各国共产党、工人党》1981年第3期。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81年第5期。

36、《首战告捷――党领导的第一次罢工》,《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人组织与活动》1981年第7期。

37、《再谈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时间》,《工运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9、10期。

38、《我国最早的罢工在何时》,《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39、《“李中”究竟是谁?――与张钟同志商榷》,《党史研究》1982年第3期。

40、《重评陈独秀在五卅运动中的作用》,载上海市历史学会编《上海市历史学会一九八一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3月印。

41、《回忆在国民党上海社会局的秘密斗争》,李剑华口述,姜沛南、沈宏礼访问整理,载《党史资料丛刊》1981年第4辑(总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2、《斗争失败、再斗争――纪念“二七”大罢工六十周年》,与庞跃合作,《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83年第3期。

43、《上海招牌工会的兴亡》,与陈卫民合作,《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6期。又载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中国工运史论》,辽宁出版社1996年2月版。

44、《一部有特色的人物传记――简评<李立三传>》,《文汇报》1984年11月12日,第4版。

45、《徐阿梅》,《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第3集,工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46、《沙文汉年表》,《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

47、《评析陈独秀在五卅运动中的作用》,《档案与历史》1985年第1期。又载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中国工运史论》。

48、《论“二七”受挫后工人运动的复兴》,《史林》1986年第3期。又载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中国工运史论》。

49、《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一大”以后》,与陈卫民合作,《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87年第8期。又载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中国工运史论》。

50、《沙文汉》,《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4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又载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编《浙江新四军历史人物传》上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51、《关于“六三”大罢工的几个问题》,《史林》1987年第4期。又载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中国工运史论》。又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史苑英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论文选》,2006年9月印行。又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史苑英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论文精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

52、《李启汉》,载张义渔主编《上海英烈传》第7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8月版。

53、《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卷)》,与沈以行、郑庆声合作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54、《上海工人运动史(下卷)》,与沈以行、郑庆声合作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

55、《中国工运史论》,与沈以行、郑庆声合作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版。

56、《曲折的道路,坚定的信念》,载王周昆主编《西北大学英才谱》第3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57、《沙文汉诗文选集》,沙文汉著,与沙尚之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58、《怀念与景仰》,载《沙文汉诗文选集》。

59、《沙文汉对上海革命文化的贡献》,载《沙文汉诗文选集》。又载金炳华主编《上海文化界:奋战在“第二条战线”上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60、《沙文汉从事军事工作述评》,载《沙文汉诗文选集》。

61、《陈修良文集》,陈修良著,与沙尚之合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