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由上海市社联、上海历史学会主办,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承办的上海历史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创新基地举行。
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沪上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0位青年历史学者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论坛开幕式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健主持,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黄仁伟分别代表上海历史学会和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致辞。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王健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崔丕教授、上海大学陶飞亚教授和复旦大学戴鞍钢教授担任点评专家。闭幕式上,熊月之会长作了会议总结。
论坛会期一天,由三组报告组成。第一组冷战与国际合作。上海大学张勇安的报告《寻求制度霸权:美国与联合国管制毒品滥用基金的创设(1970-1990)》依据档案资料,揭示美国在追求国际禁毒霸权过程中面临的困局;华东政法大学赵庆寺的报告《调适与重构:试论美国与国际石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通过论述国际石油合作机制的过程,肯定了国际合作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的重大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刘子奎的报告《阻止第四个国家:艾森豪威尔政府与禁止核试验谈判(1958-1960)》专门探讨美英苏大国之外第四个国家与禁止核试验会谈关系;上海财经大学的汪堂峰以《同床异梦: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问题谈判过程中英美法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为题,发表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初步研究。点评专家王健研究员从全球合作中公共产品供给需求和困境以及意识形态对全球公共产品供应的影响等角度与报告人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崔丕教授对青年学者的报告予以充分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冷战时期国际合作的研究给予了指导性意见。
第二组近代思想与政治。复旦大学孙青的报告《引渡新知的特殊津梁――清末射策新学选本初探》以清末新学选本为视角,分析晚晴士人新知观;上海大学成庆的报告《大同社会与极乐世界:康有为<大同书>中的佛教性格》考察康有为如何容纳佛、道、儒乃至西方的思想资源以形成其特有的宇宙观;华东师范大学邓军《“苦行嗟谁及”:恽代英与宋学的道德严格主义》分析宋学对恽代英独特个人气质的深刻影响。点评专家陶飞亚教授充分肯定三位学者报告选题的意义,并从历史研究中如何进一步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新手段、思想史研究中的个人境遇与交友网络等角度对该组研究报告的进一步修改提出中肯的建议。
第三组报告城市与空间。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方书生的报告《近代上海的形成:从“城”“市”到“城市”》利用现代经济理论探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原动力问题;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牟振宇的报告《洋商地产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变迁―以上海法租界为中心》利用法文档案,分析上海法租界洋商租地与城市空间扩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江文君的报告《交通的现代性:汽车与近代上海》以汽车与近代上海社会为视角探讨现代性与物质进步的关系。点评专家戴鞍钢教授认为三篇报告各有所长,但又都不同程度上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特别是要提高论述的准确性和对问题领域宏观背景的总体把握。
会上,除了就报告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之外,专家和青年学者还就史学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指出,历史学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不能照搬和套用,更不能盲目崇拜理论和方法,史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在于“无法之法,乃为大法”。
(历史所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