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主办“1949年以来的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2-12-27浏览次数:20

    2012年12月18日至19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1949年以来的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召开。此次会议共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约60人,其中来自海外的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胡志德(T.Huters)、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黎志刚、日本日本大学小浜正子、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陈细晶、丹麦阿胡斯大学史通文(Andreas Steen)、日本千叶商科大学岩间一弘、日本中部大学大泽肇等。与会的国内学者则包括张星星、王家范、沈渭滨、丁凤麟、杨国强、许纪霖、戴鞍钢、马长林、冯绍霆、冯筱才等以及历史所的部分科研人员。上海社科院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词。
    该讨论会共收到论文38篇,具体分为五个议题:一是秩序重建与上海的再中心化;二是上海记忆与都市文化的重塑;三是都市语境与社会的国家化;四是城市建设、生产革命与产业变迁;五是新史料与新上海史书写。每个议题组成一场学术报告会,每场又分为A、B两组。
    在圆桌会议上,王家范、沈渭滨、马长林、丁凤麟、冯绍霆、许洪新、戴鞍钢教授先后发言,大家认为,近年来,国内的学术研究尤其是近现代史研究的重心,其实有一个不断下移和后移的趋势,值得学界同仁予以足够重视。所谓“下移”是指由过去过于关注社会的精英阶层转而关注社会的下层乃至底层;而所谓的“后移”,则是指相比之前晚清史、民国史先后成为显学,今后的当代史也有如此趋势。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一批新史料的发掘,当代史研究具有后来居上,甚至是后来而突前的潜力,这确实值得后起的青年学者以及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在读硕士和博士为此投入更多热情与精力。具体说来,本次会议讨论的就是今后上海史的研究重心该不该从1949年以前的近现代转移到1949年以来的当代?当代的上海史研究又该怎样进行?研究方法上又会有哪些创新?史料该如何去搜集、整理与运用?这是一系列需要深入讨论的话题,因时间所限,与会学者多意犹未尽,纷纷期待今后能有机会进一步交流。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主持了闭幕式,并希望从抓紧史料,特别是口述史料收集;顺势而为,从社会、经济史议题切入;组织力量,制定相应研究规划;强化队伍建设,构建老中青合理梯队等四个方面推进上海当代史的研究。周武在学术总结时指出,当代上海史可供研究的领域其实有很多,比如上海与周边省份的关系问题,上海与中央的关系问题,旧城改造问题、上海地区出版业与市场关系的问题等等都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次会议得到了上海社科院国际会议专项资金的竞争性资助。《东方早报》等沪上媒体对讨论会作了大篇幅的报道。

历史所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