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唐振常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唐振常文集》出版座谈会召开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2-12-31浏览次数:8

    2012年12月22日,由上海历史学会主办,上海史志学会、上海中山学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上海福寿园承办的“纪念唐振常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唐振常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市社联召开,共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史方志办、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专家学者共6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鲍敏中、上海史志学会会长朱敏彦主持。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指出纪念唐振常先生的三层意义,首先我们要弘扬唐先生拳拳爱国之心,学习严谨治学的态度,积极谏言献策,其次是传承唐先生的学术精神,如何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潜力的青年学者,最后,这样的活动对于如何搞好社团工作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让老一辈学者的思想品德、学术精神发扬光大。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对会议筹备情况和文集出版情况进行介绍,并指出唐先生是横跨古代史、近现代史、上海史领域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家、著名报人、美食家,唐先生文集的整理出版也是上海学术界多位同仁的愿望,而此次文集的出版与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表示感谢。其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缪宏才对文集的出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唐振常文集》文集是从历史学家唐振常生前千万余字的论著中精选而出,分为史学论文、史学札记、散文随笔、新闻评论、戏剧创作、戏曲评论等,横跨文学、史学、新闻学、戏剧与戏曲等领域,以“文备众体、文笔老辣、史论扎实、洞见深刻”为特点。上海史志学会会长朱敏彦对唐先生与上海地方史志学会的渊源以及他对上海地方史学作出的贡献和推动进行回顾,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鲍敏中系统介绍了唐先生的生平经历,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黄仁伟表示,唐先生开创了历史所上海史研究的传统与特色,历史所同仁必须以此为基础积极地、深入地拓展上海史研究领域,如向上海区域史、当代史等领域发展。
    在其后对唐振常先生学术思想的研讨中,与会学者纷纷发言,复旦大学历史系姜义华教授认为,唐先生是一位具有侠肝义胆、敢于说真话的历史学家,他身上具有每一位历史学家都要追求的“求真、求实、求信史”的境界,而唐先生的文章具有“信、雅、达”的特点,堪为表率。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郑祖安先生指出,唐先生能够洞察复杂的世间万象,历史现象,我们应学习他的思想学问、文风文字,学习他“胸怀宽广”的“精、气、神”。《文汇报》高级编辑施宣园首先回顾了唐先生在《文汇报》的记者生涯,同时对他在史学研究领域的贡献进行归纳和概括。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育民则回忆了与唐先生交往的点滴往事。复旦大学陈绛教授谈了对唐先生的认识和理解,认为他不光是历史学家,更是文史学家。上海档案馆的冯绍霆研究馆员介绍唐先生对李平书研究的贡献。上海市方志办副主任姚金祥述及唐先生对上海市地方志的推动,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施扣柱研究员谈了对老师的理解和感恩,并提出除了文集之外,应做年谱长编,同时做一些口述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健在回忆唐先生当年的轶事之后指出,唐先生对历史所的发展影响很大,其贡献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上海史研究的筚路蓝缕之功,其次培养了一批上海史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三是其文史相融的宽阔视野和文字风格,“无所不容,有所不为”的心胸襟怀和人格风范,成为历史所的学术追求和文化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许敏谈及唐先生“师德”的崇高以及对朋友的义气,认为“道德”与“文章”是唐先生最值得大家学习和感念的两个地方。《大公报》同事赵鸿钧则深情地回忆当年同在《大公报》的岁月,回忆了唐先生的青年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陈同研究员深切谈及对唐先生当年敢于直言的点滴回忆。复旦大学历史系傅德华教授则对文集提出了几点意见和看法。最后,唐振常先生哲嗣唐明向与会人员致谢,并表示其父一生将文字作为神圣的事业,他极为推崇宋朝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的话――“文备众体”,这也成为他写作的最大特点,并指出唐先生研究历史,以文化为主脉,重视考据,由小见大,以细节推究史实对文化上的重大影响。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纪念、缅怀、追思唐振常先生,是为学习、传承唐先生的学识与精神,更好地激励后人。

历史所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