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历史所2013年工作务虚会在常熟召开。会议由副所长王健主持,副院长兼所长黄仁伟出席会议并作动员和总结讲话。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所领导班子成员、党总支成员及支部书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办公室主任及相关行政人员。
黄仁伟所长在动员讲话中视野宽阔地分析了世界局势、中国现状、院所情况,提出“世界在转折点上、中国在转折点上、上海社科院在转折点上、历史所在转折点上”的重要论断,特别结合上海社科院的地位变化、功能定位、人才结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历史所必须从不团结向增强凝聚力转变、通过学科布局和研究室的调整重新组合人才队伍,形成新的科研组织方式,全面提高历史所的竞争力。
王健副所长代表领导班子对历史所2013年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作、总支工作、行政工作以及研究室调整工作谈了工作思路,指出历史所拥有强大的地方史研究优势,应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拓展,上溯至江南史,下延到当代史,同时考虑适时开展世界史,主要是世界城市史比较。同时,要在理论构建和应用研究上下功夫,实现双轮驱动。他特别强调,历史所党总支将进一步发挥服务科研大局和服务科研人员的作用,成为推进历史所团结发展的堡垒。同时,在行政管理中,要增强服务意识,规范管理制度,坚持“以制度治所、按程序办事,凭业绩考核,用奖励激励,靠文化凝聚”。
接着,参加会议的人员就所领导提出的工作设想进行了热烈讨论。各位科研人员纷纷表示,新领导班子到任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历史所发展出现了新气象。
关于研究室的调整与学科发展,虞万里提出,传统中国研究中心可以在现有刊物《传统中国研究辑刊》的基础上,发挥经学与文学特色学科的优势,组合研究室。周武指出,上海史研究拓展到江南史与当代史极为重要,后二者均为当前国际显学,历史所要在全国、世界范围内竞争,一定要对世界学术的前沿研究有所呼应。马学强则强调历史所上海史研究的优势地位岌岌可危,应当对所现状认真反思及反省。城市史研究发展到今天,在学科和方法论上已有重大突破,历史所应积极适应并应对这种转型。马学强提出应加强地方史、都市比较、城市更新与人文遗产保护、城市史理论等几个领域的研究。马军建议召开一次上海史研究发展方向专题研讨会,估量上海市其他科研单位与高校的上海史研究现状,为历史所的上海史发展确定方向。叶斌强调历史所的当代史研究一定要体现出自身特色,要很好的利用当代中国研究所国情调研(上海)基地这一资源,开展国史研究。张剑建议可以建立“江南史研究中心”这样制度化的平台,以此将江南史研究常规化制度化。徐涛指出,历史所的城市史研究应与欧美城市史研究群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将超越上海史的研究范围,与国际学界相结合。
关于培育历史所的学术元气与氛围,王敏提出,历史所未来发展应以培养学术元气为主,加强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制度,可开设小型的工作坊(workshop),各位同仁以共同或相近的题目展开研究。青年读书会可以继续进行,但应拓展多种形式。何方昱建议仿照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的研究群制度,可依据各位同仁的研究兴趣组织研究群,就一个主题开展研究,亦可邀请海内外学者参与报告与研讨。蒋宝麟也建议增加小型研讨会的次数,并加大宣传力度,可在所级网站上进行预告及小结。戴海斌批评所里以往的学术报告会有时偏于形式化,由于准备不足而仓促举行,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制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有损学术元气。他认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每年一度的青年科研人员学术报告会制度行之有效,会后出版的学术论文集还向外界展示与宣传了其学术成果。褚晓琦也认为学术报告会有时流于形式化,应予以调整与改进。
关于人才培养问题,马学强认为应为各位科研人员创造海外学术交流的机会。上海史室已有四位青年科研人员落实了出访海外的学术机构。马军则指出,历史所的中年科研人员对于历史所很有感情,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各方面都比较成熟,能不能使用好中年科研人员将成为下一步治所的关键。张秀莉提出应挖掘所内人才,各尽其才。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从外部争资源,鼓励他们拔尖。对于科研较弱的同志,应积极鼓励,并通过参与课题项目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张秀莉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利用离退休人员的科研资源,在申报重大、国家课题时,可邀请退休科研人员参加,邀请他们重新回到科研队伍中才是对他们更大的关心。戴海斌指出资深研究人员是历史所非常宝贵的财富与资源,希望能够充分感受到老一辈学者学术经验的传承。
关于国际化工作,大家一致认为,要举办好上海开埠17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在2003年召开的纪念上海开埠16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确立新主题,体现历史所上海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方向。此外,徐涛希望能给青年学者出国进修或查阅资料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
大家还谈了围绕其他方面的工作谈了看法,邵建认为党建工作继续开展国情调研、发展党员、策划并加强专报工作。张启民指出,行政工作进一步服务科研大局、从单一型事务工作逐渐过渡到加强为科研服务,要制度治所。虞万里、徐涛、褚晓琦都对《史林》杂志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意见。金秀才分析梳理了资料室的工作现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袁琴对于财务制度和外事制度作出了说明与解释。
最后,黄仁伟所长进行总结。他指出,这次务虚会是历史所的一次重要会议,领导班子将充分听取大家在这次务虚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有效工作方案,切实落实推进。主要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行研究室的调整和研究中心的建立。研究室要和历史学学科挂钩,形成学科导向,同时体现上海史研究特色和优势。上海史研究应该成为每个研究室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建立若干研究中心,形成问题导向,实现跨研究室、跨所的力量整合。对于研究室和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所里将予以经费支持。二是要培养学科新的增长点,加强上海史与江南史和当代史的结合,要重视城市史和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要结合上海史研究形成对社会的服务和政策咨询。三是培养历史所的学术元气和氛围。应设计组织大、中、小各类型的学术讨论会,培养浓厚的学术自由和研讨氛围。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70、80年代的骨干人才,形成60年代的知名学者,同时发挥50年代,特别是退休的资深研究人员的作用。同时,对一些特殊人才也要关心。五是办好纪念上海开埠17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要成立专门小组,形成方案,并充分听取上海史领域专家的意见。六是对党建工作、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史林》、资料室和行政工作也要梳理出年度工作重点并加以推进。
历史所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