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多名青年学者参加“中国城市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3-05-08浏览次数:6

    如果放弃“现代化”的理论范式,历史学家将如何释读近世中国的沧桑巨变?受到英国学院(British Academy)国际合作和交流项目的资金支持,英国莱斯特大学城市史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作为主要合作双方,邀请了来自英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20余名学者,相聚一堂,于4月12日-14日在英国小城莱斯特举办了一场以“宜居之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The Habitable City)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众学者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中国城市内部,在千形万象的城市图景中,重新审视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以中国经验丰富、发展“都市化”理论,希图从空间而非时间维度阐释一个城市中国。历史所副研究员邵建、助理研究员徐涛、赵婧应邀前往参加该研讨会并发表了会议论文。
    作为东道主,莱斯特大学城市史研究中心林涛(Toby Lincoln)博士致欢迎词后,开篇名义提出他思索多年却还未有明确解答的几个问题:相比西方,中国人如何看待城市?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有何异同?都市化是否可以等同于现代化?抑或只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供与会学者共同思考,希冀集合众力寻求一个更为准确、明晰的答案。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分为5场分会进行讨论,主题分别为:“城市与消费”、“城市与安全”、“社会主义城市”、“城市与身体”、“城市规划与认知”。
    一:城市中盛行的消费文化是否城市之所宜居的关键因子?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张宁和莱斯特大学的Jennifer Smith Maguire分别以近代上海的跑马和当代上海的葡萄酒为个案研究,做出回应。她们的研究共同展现了中西交冲下中国城市错综复杂的消费景象,中国人被改变也改变着这些源自西方的消费文化;二:兵荒马乱中的近代中国城市如何维系日常运转?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徐涛、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林美莉和曼彻斯特大学的Aaron Moore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解答。徐涛关于上海万国商团的研究揭示了近代上海城市安全体系的多重面向。林美莉关于1940年代上海米店的研究,复原了“米”作为市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分配流程。Aaron Moore别具一格,从孩童或可以说青少年撰写的个人文本中,解读乱世(1929-49年)中的中国城市的日常生活状态;三:社会主义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城市是如何继续发展的?约克大学的Jon Howlett以解放后上海道路名称的改变为切入点,细致分析了中国城市新主人的统辖方式和发展思路的改变。日本上智大学的Chris Hess以大连为研究对象,纵观其百余年城市发展史,重点讲述了1949年之后大连城市中的诸多变迁。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邵建将研究重心转向1949年后上海城市中的苏北人群体,以此看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歧视的消解与新生。四:由身体所引发的冲突和改变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关键话题之一。阿伯丁大学的    Isabella Jackson、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赵婧和杭州师范大学的周东华,虽然研究对象有异,分别为上海工部局的公共卫生举措、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和杭州的教会医院,但不约而同都是在关注近代中国城市中急剧改变着的医疗体系和中国人的卫生认知。五:城市规划与认知,不再细究城市细部,而是从宏观角度思考城市。会议最后三篇论文围绕此一主题展开讨论,莱斯特大学的Ming Lim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理念,提出了再思考。剑桥大学的Leon Rocha介绍了中国社会理论家和哲学家张竞生的城市规划理念,并将之与西方“花园城市运动”的联系对比认识。莱斯特大学的林涛研究了20世纪30、40年代新生的中国城市规划专家,如何从西方学界,尤其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中汲取养分的。
    最后一场圆桌讨论,由莱斯特大学城市史研究中心主任Prashant Kidambi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坦言,挑战“现代化”这一理论范式并不容易,但“都市化”理论的确是一条可能的理论路径,重新思考中国的城市史研究。在城市化日益加速的当今中国,这一思索显得更有现实意义。所以,“宜居之城”这一主题还将继续深入开展下去,两年后的2015年,将由历史所举办此主题系列会议的第二场研讨会,届时欢迎世界范围内更多的中国城市史学者加入这一研究网络,为此提供智力贡献。

历史所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