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近代上海的政治格局是“一市三治”,即一个城市分为华界、公共租界与法租界,有三个独立的市政机构。这样,就使得上海城市在政治控制方面出现制度落差与管理,为各种不同政治力量表达政见提供了比较合适的空间。自1919年起,无论是国民党背景的《建设》、《星期评论》、《觉悟》,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发起组创办的《共产党》、《劳动界》,以及久负盛名的《新青年》都在上海出版发行。特别是法租界,规划严格,道路宽畅,人口密度不高,环境幽雅,交通便利,租金适中,安全又有保障,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聚集地。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居住在这里,活动在这里,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高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