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强 研究员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4-03-13浏览次数:3471


 

 

 

 

 

  


个人经历: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1992年6月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2000年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任上海史研究室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等职,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第四、第五届上海市史志学会副会长,新修《上海通史》副主编,“百年名校·江南文脉”丛书(商务印书馆版)主编等。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城市史、江南史、教育史研究。


承担课题情况:

1.主持国家课题多项,包括:国家项目“中国江南地区一个家族的变迁:洞庭席家研究”;国家项目“上海商船会馆研究国家重大项目“外语文献中的上海(1843-1949)(子课题负责人)等。2.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多项,包括:《近现代上海名人望族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上海通史(新修)》“人物卷一”、《上海通史》(新修)“历史风貌·人文胜迹卷”等。3.近五年(2020-2025)主持政府、社会组织委托项目(50万元以上)多项,主要有“百年名校·江南文脉”研究系列(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蓝皮书”(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筹建教育博物馆专题研究”(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等。


所获荣誉:

博士学位论文《江南城镇产权制度研究(1727-1927年)》,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著作《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指导研究生胡端撰写的《上海法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研究》,施如怡撰写的《近代上海医学教育的英美体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研究》,分别获得2013、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为2015年度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已出版主要著作:

1.《上海通史》古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产权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3.《江南席氏:中国一个经商大族变迁》,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

4.《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生活》(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

5.《八百里瓯江》(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6.《<密勒氏评论报>总目与研究》(主编,第一作者),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出版

7. “城市更新与人文遗产·上海系列”(主编、第一作者),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12-2022年陆续出版,共9本,包括:《阅读思南公馆》(2012年版)、《上海复兴中路一个街区的变迁》(2014年版)、《近代上海城市的特殊记忆: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与警务处旧址》(2015年版)、《上海的城南旧事》(2015年版)、《上海城市之心:南京东路街区百年变迁》(2017年版)、《从上海工部局大楼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厦:一幢大楼与一座城市的变迁》(2019年版)、《打浦桥:上海一个街区的成长》(2019年版)、(《正道沧桑: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专题研究》(2022年版)、《码头与源头:苏州河畔的北站街区》(2022年版)。

8.“百年名校·江南文脉”丛书(主编,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2016-2024年陆续出版,第一辑共9卷。


发表主要论文:

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部分

《明清江南港市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1期

《乡绅与明清上海社会》,《学术季刊》1997年第1期

《明清上海人文民风》,《学术月刊》1997年第10期

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从契约层面考察清代江南土地产权状况》,载《史林》2001年第1期

《16至20世纪中叶民间文献中有关家族婚姻状况的研究 —— 对江南洞庭席氏家族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近代上海法租界与法册道契》,《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近代江南的街区生活 —— 近代上海法租界的里弄街坊与街区特色研究》,《江南社会历史评论2010年10月

《“素为沪地教会中学之冠”:近代上海徐汇公学研究》,《史林》201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1年第4期全文转摘

《权力、空间与近代街区内部构造:上海马斯南路街区研究》,《史林》2012年第5

《近代都市扩张中的文化力量:以上海震旦大学街区形成为中心的考察》,收入《思想与文化》第16辑(教育部人文基地集刊),2015年

《人口流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光明日报》1994年12月5日第3版

《中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大同大学》,《文汇报》20121119日“学人思想与人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