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在讲话中强调,《上海通史(新修)》作为落实韩正书记适时修订《上海通史》要求精神的具体举措,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具体承办单位,一定会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全体编撰人员要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在主编的带领下按照此前规划的提纲和时间节点保质保量的完成撰写工作,研究成果要能够以人看史、以史见今。特别是人物卷部分,应尽早确定取舍标准,要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延伸研究作品。
《上海通史(新修)》作为市委、市政府立项的重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重点文化工程,汇聚了来自上海社科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博物馆等学术机构的数十位学者参与编撰。自去年9月13日,该项目举行了启动仪式暨编纂工作研讨会后,重点对《<上海通史(新修)>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全书30卷,总计约1200万字、3000幅插图的规模。目前,已先后邀请院内外专家学者,就《上海通史》(新修)总体设计、分卷纲目、编撰体例、人物传记、附录图表等内容进行了多次论证探讨。共召开相关学术会议12次,出席专家学者近300人次,各卷提纲、体例及相关负责人均已确定,参加撰稿人共55人,整体进入材料搜集与初稿撰写的实质性阶段。现在预定2017年至少可以出版16卷,2018年全部出齐。
与此前的99版《上海通史》相比,《上海通史(新修)》项目至少在以下四点上取得新的突破:一是范围更广,涵盖今上海市行政区全部,包括近代以前不属于上海县的松江、青浦等地,也包括近代以前不属于松江府的嘉定、宝山、崇明等地。二是时间更长,叙事从1997年下延到2010年。这十几年,是上海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几年,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快的十几年,是上海历史上最亮丽的时段。《上海通史(新修)》必须反映这十几年的内容。三是内容更全,将极大地充实当代部分,99版《上海通史》撰写的1949年以后至1978年的部分,当时由于资料限制,写得比较简略。现在资料已大量公布,完全有条件写得更为细致丰满,更加全面。租界城市的设计、建设、管理,城市的制度设计、社会组织、法制体系等问题也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是学术性更强,近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学术界对上海历史研究,无论是考古部分,还是近代、当代部分,都有重要推进,论文数以千计,著作数以百计。至于原始资料,英文、法文、日文中均有重要的上海史资料发现。现在修订《上海通史》,将尽最大可能吸收国际国内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不但可以大大充实相关内容,同时也能够提升学术性和体现时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