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玉胡言午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李玉胡言午)“转型,是理解上海城市变迁的关键所在。”在
“从1893年开埠至今的170年里,上海共经历了三次城市转型。”周武认为,第一次以1843年开埠为标志,上海从埠际贸易为主的区域性港市转型而为外贸主导的国际性“互市巨埠”;第二次以甲午战争为起点,上海从比较纯粹的商业都市转型为商业与制造业并重的“工商都市”,1949年以后更进一步转型为共和国的工业基地;第三次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肇端,上海从功能单一的生产型城市艰难转型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大都市,而这次转型还在继续、远未完成。上述三次城市转型前后相继,每一次都从根本上重塑了上海、再造了上海。
上海发展至今,其城市生命始终与航运息息相关,通过梳理上海从诞生之初的河运港市走向如今的远洋深水港的曲折历程,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石吉认为,从唐宋之际起,航运贸易就是上海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1893年,上海开埠为通商口岸并快速走向繁荣,逐渐取代江南传统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的地位,同时随着国际航线增加、商贸发达,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20世纪末,洋山深水港的规划兴建,让上海港口位置不断外移,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港区合一的洋山港,对于推动长三角、长江流域及全国的进出口、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教育开放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施扣柱将“国际、埠际、民间”视为近代上海教育开放的三大维度。他认为,这三大维度开放的时空重合是解码近代上海教育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国际开放”一方面将现代教育元素引入上海城市社会,另一方面中国教育主权意识仍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国语学习并未被忽略。“埠际开放”适应了近代中国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为上海教育的先行先试提供了历史契机。“民间开放”使得教育的政府需求和民间需求各得其所,有利于教育活力的迸发与教育多元化局面的诞生。
此次会议为期两天,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来自海内外学术界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170年来上海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展开探讨。
视频链接:http://www.cssn.cn/sp/sp_rdjd/201402/t20140225_9723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