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举办2014年度第二场系列学术报告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4-04-15浏览次数:10

   2014年4月8日上午,历史所在本所会议室举行2014年度第二场所内学术报告会,由近代史研究室的施扣柱副研究员和沈洁副研究员报告近期研究成果,邵建副书记主持。
   施扣柱副研究员在题为《国际、埠际、民间:近代上海教育开放的三大维度》的报告中指出,近代上海教育开放具有三大鲜明的基本维度:国际、埠际与民间,其中国际与埠际开放属于横向空间维度,民间开放属于纵向空间维度。综合起来,国际、埠际与民间,组合成了近代上海教育开放的全方位、全覆盖、“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立体空间,近代上海教育由此获得了尽情表演的广阔舞台。正是这种相对比较全面彻底的教育开放,塑造了上海教育的多元品格、民间气质和蓬勃生机,在培养造就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德智体能相对平衡、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群体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追摹、可资借鉴的教育发展模式。周武研究员认为报告人对上海教育的研究站在很高的起点上,且耕耘数十年,使得该报告视野宏阔,极具价值,同时建议对近代上海教育开放的考察,应与近代上海城市开放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沈洁副研究员在题为《“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析――兼论新书业与“君宪”、“革命”之关系》的报告中对沪上报刊书籍流向全国各地的渠道进行了细致考察,主要包括“各主要书局在其他城市设立分局”、“书商从上海向各地贩运新式书刊”、“官府、学堂赴上海采购新书”、“邮路与师友传阅”等方式。该报告还对清末“君宪”思想、革命思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了辨析,认为“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时潮驱赶,传统的知识、伦理和制度在甲午以后的时势中逐渐被新的知识、新的伦理、新的制度理想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新书业有莫大功绩”。报告引发与会同仁的热烈讨论,陈同副研究员以《皇朝经世文编》为例,建议对新旧书籍在清末的流通渠道进行比较研究,或可更为全面地把握清末书业及其流通渠道的完整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