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史研究 | |
| 近代上海名园爱俪园考辨         ――以黄宗仰有关爱俪园的佚文资料为中心 | 李  军 | 
| 论近代上海教育发展中的民间参与 | 施扣柱 | 
| 专家的诞生:近代上海的大学教授 | 江文君 | 
| 古代史研究 | |
| 隋及唐前期江淮社会风俗的特点与转变 | 陈  磊 | 
| 皇权与信仰:唐武宗抑佛崇道原因新探 | 秦中亮 陈  勇 | 
| 朝鲜王朝对明朝薛�从祀的反应 | 王鑫磊 | 
| 王圻父子《三才会图》的特点与价值 | 何立民 | 
| 由动机与影响论定乾隆石经的性质 | 张  涛 | 
| 近现代史研究 | |
| 同济医工学堂与德国对华文化政策 | 崔文龙 | 
| 新文化源于教会论        ――以张亦镜为中心 | 范大明 | 
| 为普通读者群体创造“知识世界”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学术精英的合作 | [美]高哲一 | 
| 蒋介石、陈立夫与1948年行宪组阁的困局 | 贺江枫 | 
| 当代史研究 | |
| 扩展公私合营下的企业制度变革 ――以上海1954年扩展公司合营为例 | 张忠民 | 
|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 林超超 | 
| 世界史研究 | |
| 6世纪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与政府救助刍议 | 刘榕榕 | 
| 亚德・瓦谢姆纪念馆与以色列国家记忆场所的形成 | 艾仁贵 | 
| 史学理论・综述 | |
| “科学史学”与现代中国史学专业精神之形塑(1917―1948) | 胡  成 | 
| 身体、文本、权力与日常经验          ――欧美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成果(2000―2013.7) | 柳雨春 | 
| “全国第二届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 徐有威 杨华国 | 
| 英语摘要 | 葛鉴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