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宝麟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末新式学堂与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起源研究”开题报告。蒋宝麟首先对选题的缘起和主题进行解说,然后详细介绍了课题的主要问题、研究框架和史料运用等问题。他指出,清末各类各级新式学堂创办伊始,与之伴生地是教育经费的筹措和配置问题,但清廷、各省督抚及地方力量对此均无制度准备,起初绝大多数学堂无专款,无预算。故由学堂“倒逼”而形成现代性教育财政体制,“起源”仓促。在这一充满曲折和困厄过程中,教育财政的体制如何逐步确立?教育财政(学务、教育经费)这一新机制如何影响各方的“权力”构架?这些均需进行充分研究。这一课题也是从特定、具体的视角回应当下的“清末新政”研究。课题的史料如何处理地方和全国的关系,也要得到妥善处理。报告结束后,施扣柱副研究员和江文君助理研究员进行了细致到位的评论。施扣柱指出,要特别注意课题涉及的“大数据”问题,要详细统计清末教育财政经费所占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教育财政应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的百年焦虑心态进行考量,厘清清末教育财政的理念、制度和实践。江文君助理研究员认为要注意官学教育财政的规模,其实这在清末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相当少,在1%左右,清末很多人把办学作为牟利的手段。牟振宇副研究员就省界、区域的差异问题对报告人提出问题。
赵婧结合自己最近的研究,进行题为“性别、医事纠纷与医患关系――以民国时期为中心”的报告。赵婧认为民国时期的上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科医疗体系,这一体系是西式的,现代化的,而代表大部分居民仍在家生产,利用传统的接生体系。在新式产科医疗中,由于医疗技术和中西文化冲突等原因,常有医患矛盾出现。医者通常指责病家缺乏西医基本常识,且对医者所负责要求过多,病家则不满医者傲慢自居的职业态度,且丧失传统医德。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旧的医患关系向新的医患关系转换过程中所遭遇的摩擦与困境。在报告中,赵婧还列举了近代上海主要产科医院,提供了三个典型医事纠纷案例。评论人王敏研究员认为,这个问题属于医疗社会史范畴,赵婧对这个领域有较深入的探索,但在一篇文章中同时讲医患关系和性别建构可能有些散。评论人江文君助理研究员认为,医患矛盾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当下问题,人们往往将“德”与医生联系在一起。其实,医患纠纷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许是某个时代无法解决的。江文君还指出,用福柯的“权力”理论进行解释也不一定切中要害。另外,易患关系与文明进程可能也有关系。此后,同仁徐涛、牟振宇也对报告人提出问题,讨论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