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举办2014年度第六场系列学术报告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4-10-16浏览次数:101

   2014年10月10日上午,历史所在会议室举办2014年度第六场全所学术报告会。分别由刚从日本访学归来的王健副研究员和戴海斌副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王健副研究员首先对自己半年来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访学生活作了简单介绍,之后作了《十五世纪末江南毁淫祠运动与地方社会》的报告。在报告中,王健指出,十五世纪末,江南一批以理学践行家和社会改革家自命的地方官员在任时,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对明初以来的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制度进行继承、调整和革新,而毁淫祠实际上正是他们整体社会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当时江南一批热心理学的地方士人又与之相互配合,共同造成了所谓毁淫祠高峰的出现。但是,如果说魏校毁淫祠后的16世纪正是所谓“儒教秩序”在广东地区普及的重要时期,那么江南的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在十六世纪,随着人事的代谢,毁淫祠高峰很快过去,在文化多元性的背景下,“私祀”的观念开始出现,体现了当地士人对民间信仰愈益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报告后,沈洁副研究员在点评中肯定了报告能够深入历史脉络,跳出所谓大传统、小传统的窠臼讨论相关问题,同时亦就巫术与淫祠的关系、不同时期毁淫祠失败的原因等与报告人进行了讨论。叶舟博士在评论中则指出淫祀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始终存在统治者或正统神灵无法解决的问题,另外他对华南地区到18世纪中叶才出现对民间信仰的宽容态度这一观点表示了异议。叶斌副研究员则就明代官员对巫师的禁止手段、上层士绅对民间信仰的态度以及其他理学学者对民间信仰的态度等问题与报告者进行了交流。
   报告会的第二节为戴海斌副研究员的报告《〈庚子北京避难记〉的作者及其史料价值》,主要介绍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所藏的一本题署“庚子北京避难记”的小册子。该册子板框高195毫米,宽125毫米,内页毛边纸,半页八行,四周双边,框外左上题“状元及第”,左下题“景元斋”。全篇小楷抄写,约七千余言,分上下卷,不署作者,前后无序跋。经过作者初步研读,发现这是一部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下层京官逐日记载的见闻录,作者为江苏吴县人费德保,其上卷主要记京师义和团活动之情状及作者本人由京返乡的“避难”经历,下卷综论庚子事变缘起、经过与结局,对相关重要事件和人物多有评议,时段起自庚子(1900)五月,迄至辛丑(1901)正月,疑为原稿本。此书向未有刊本,亦未经著录,有关义和团研究的各类公私著述尚未曾提及,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评议人斌副研究员和冯志阳博士对报告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与会同仁也就报告提及史料的相关问题与戴海斌进行讨论,学术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