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五月,东京的气温就窜上来了,天气预报形容已有了一种盛夏的感觉。6月3日,是星期天,顶着太阳出门,一路行人稀少,电车和街道比平日都显得空旷,赶到东京大学驹场校区18号楼二阶的研究生作业室,发现原本不大的房间已差不多满员了。今天是“《顺天时报》研究会(�天��の会)”2014学年的第一次(总第14次)例会。
自本年开春到东大访学以来,有时间的话,常会参加东京地区一些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研究会或读书会。御茶之水女子大学岸本美绪教授主持有“近世史研究会”,这里的“近世”概念指向的时段相对较广,研讨范围上限为明清,甚至可更前推,下限则覆盖我们理解的“近代”, 形式上以个人报告、集体讨论为主,每周四晚举行,两周一次。青山学院大学饭岛涉、东京学艺大学田中吕比志两位教授主持了“ISMC(In Search for Modern China)研究会”,持续的时间已有很多年,不定期活动,除了专题报告,还经常就本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新书举办专场评论会,如最近两次活动分别评议了村上卫的《海の近代中国──福建人の活�とイギリス・清朝》(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3年)和藤谷浩悦的《湖南省近代政治史研究》(汲古书院2013年)两部新著,当时作者也来到现场,参与讨论并回应问题。还有一些专门的读书会,如东大已故并木赖寿教授最初发起的“忘山庐读书会”,从2006年开始,一致持续到今天。最近东洋文库开办了“王清穆日记读书会”,会读的成果,即相应日记的整理与研究报告陆续在其机关刊物《近代中国研究汇报》上刊布。这些研究会、读书会的主力成员,大概多多少少都和东大有点关系,但形式完全开放,通过这些平台,可以接触活跃在研究第一线的日本学者。
“《顺天时报》研究会”的特色是,它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均以青年学者为主,内容上则把史料精读和研究报告两者结合起来,而近于一种“共同研究”。众所周知,《顺天时报》(1901年12月―1930年3月)作为日本政府在北京地区长期发行一份中文报纸,在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由东亚同文会成员中岛真雄创刊,不久被日本驻北京公使馆接管,成为接受日本外务省资金援助的在华机关报。直至停刊的29年间,该报持续关注中国时局,对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即位、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南北和谈、军阀混战、北伐革命等历史事件及社会风气、文化现象、自然灾害、市政建设等均有大量报道,并发表各种形式的评论,其副刊“消夏录”、“剧评”长期报道北京戏曲界情�,保存了大量京剧相关资料,这些对于研究清末民初新闻事业与同�期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日中关系,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从日本方面来讲,对于理解和研究近代日本在华新闻事业,也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会的发起人分别是亚细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部讲师青山治世(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后出站)和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博士生关智英。说到此会的发起,还有一些个人的渊源曲折。据青山介绍,他高中时期的社会科老师金崎邦男的祖父金崎贤正是《顺天时报》最后一任主笔(1919―1930),他曾受托于金崎邦男先生,对其祖父的事迹进行调查。2012年2月,在一次东洋文库学术报告会结束后的饮酒会上,青山提出这个话头,竟然引起了热烈反应,本会的另一发起人关智英提议:“金崎贤当然是个有趣的人,不过,我们先从《顺天时报》本身开始,好好地做一番研究如何?”在场几位同志,一拍即合,《顺天时报》研究会就这样开始了。经过一番紧张而且周密的准备,2012年7月举行了第1次例会,此后每隔一到两个月活动一次,到今天已经是第14次,时间一晃已经过去了两年。
回溯既有研究,关于《顺天时报》的性质,一般被定位为“近代日本的对外宣传机关”(包括日本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也多持此观点),而在实际研究中,不同背景的学者往往从各自的关心角度出发,对报纸作部分的、片段式的选择利用。本会的发起人深感有必要跨越这一研究阶段,使之向更为纵深的方向发展。第一次例会上提出的“研究会发起书”,不仅确认了研究《顺天时报》的意义,也宣示了目标:综合利用中国和日本双方面的史料,对《顺天时报》做实证式研究与“通史性”的把握。实证研究的前提,需要打通语言关,也要打通中国近代史和日本近代史,而所谓“通史性”眼光,具体则指“通观清末至北京政府、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北京的政治・言论・文化空间,并用之为考察同时期日中关系的存在方式及变化的材料”。( 「�天��の会(�称)」�足にあたって ,2012年7月9日)这些当然不能只停留于口号与愿景,作为实现手段的初步和重要一环,制作《<顺天时报>论说・社论总目录》在研究会成立当日即被提上日程。这一工作由参会者分工分头进行,最后汇总合成,截至到目前,1901―1930年的《论说・社论总目录》已基本整理完成,并有计划在一两年内公开刊行。以目录整理为基础,配合进行对相关论说、社论的精读,并通过例会,持续发表阅读报告或书评报告(参看附录),《顺天时报》研究会的操作兼具纵深和广度,这在日本学界关于中国新闻史研究史上,恐怕还未有先例的。可以附带一提的是,该研究会似乎正在发生示范效应,近期日本神奈川大学也召开了“NCH(North China Herald)新闻研究会第1回例会”,开始对《北华捷报》进行系统研究。据笔者了解,国内上海图书馆已制成并发行《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电子数据库,而巧合的是,就在今年,国家图书馆藏全套《顺天时报》(总175卷)刚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这些报刊资料的基础整理工作,无疑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就实质性的研究起步来言,日本学者显然已着先鞭,较国内领先了半个身位。
今天的报告人是来自台湾的学者张碧惠(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招聘研究员),其精读对象为1924年11月11日社论《清室宝物公私产之分界及其保管方法》,现场分发的阅读材料影印了社论原稿,解说纸分双栏排版,一边是整理录入的社论中文原文,一边是现代日本语译文,报告者逐字、逐段进行翻译和释读,与会者随时可以提问讨论。在解决文字问题后,报告人从“时代背景”、“社论反映的《顺天时报》立场”、“与其他社论的比较”、“《顺天时报》与日本对华文化事业的关系”诸方面作进一步的阐发,看得出来准备得非常充分。事实上,张碧惠本人的博士论文就是做民国时期“故宫文物”保存与迁转的研究,学有本源,语多行话,故而对《顺天时报》相关论说的理解体现出专业的素养。例会前半场以个人报告为主,后半场则向全体开放,作集体讨论。因为差不多一周前,例会组织者已经将报告电子版预先寄送,所以与会者并非无备而来,有些还专门带来了尽管刁钻但不是针对性的问题。全场参与度很高,交流可谓热烈。
三个小时过得很快,例会结束时,外面天已经黑了。报告完了,还有例行的饮酒会,从驹场坐两站电车,集体移师至涩谷。除了答谢主报告人,与会者又相互介绍,我知道研究会成员多数为东大驹场和本乡校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庆应义塾和早稻田两所著名私立大学出身者也不少。让人意外是是,今天还有从名古屋的南山大学、四国的松山大学、京都的龙谷大学赶来的学者。他们说,一旦有时间或合适的机会,都会尽量来,如果不能直接参加,因为事前通过邮件读过资料,也会用书面评论的方式参与。值得留意的是,这中间有研究日本近代史的学者,用研究会发起人的话说,“为了准确把握《顺天时报》,日本近代史的知识和视点都不可缺,所以一开始就很注意吸纳日本近代史研究者发出的声音”。
今天特别引人瞩目的是,会议室里还坐了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全程认真笔记,听得非常投入。后来才知道,其中一位男士,名今井贞夫,是著名的日本陆军军人今井武夫(二战时期“日中和平工作”主要当事人)之子,现已退休,从事其父相关史料整理刊行的工作;两位女士,一姓中古,师从日本研究辛亥革命的著名学者久保田文次,一姓曾野,曾从事中文翻译的工作。三位老人均年过七十,早已退休,完全是因慕名赶来参会。中古女士对孙中山、袁世凯最有兴趣,特别不满意现在舆论抑孙扬袁的潮流,他问我:“中国国内说是孙中山刺杀了宋教仁,是真的吗?”我回答说,这只是一种学者的个人说法,不是定论,也还没有被广泛承认。她摸着胸口,舒了口气:“这下我就放心了!”曾野女士回忆童年在上海的生活,还学说了几句标准的上海话,举座皆惊。她说解放时在成都,亲眼见过时任西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贺老总真是了不起啊!”几位老人只是对中国有兴趣和亲近感的普通日本人,某种意义上,在吾辈眼里承载着学术功能的“顺天时报研究会”,对他们来说,也是可以寄托和抒发某一种情感的“场”吧。
饮酒会至十一点始散。灯火辉煌的涩谷,还是不夜城的模样。临别,青山告诉我,下一次报告会已经定在7月20日,报告者是刚到东大留学的北大毕业生段晴,报告题目也是我感兴趣的――“帝国的视线:《顺天时报》的中国论述(1919―1922)”。
(2014年6月10日初稿,12月25日补记)
附录:“顺天时报研究会”前18次例会日程表
“顺天时报研究会”前18次例会日程表(截至2014年12月23日)
序号 | 时间 | 报告人 | 主题 |
1 | 2012年7月9日 | 青山治世 | 关于《顺天时报》 |
2
| 2012年10月8日 | 小池求 | 1901年论说 |
藤井元博 | 1916年论说 | ||
青山治世 | 关于首都图书馆网站“北京记忆”栏《顺天时报》的阅览说明 | ||
3 | 2012年11月19日 | 藤井元博 | 《军人不可干预政治》(1916年8月17日) |
阿部由美子 | 《隆裕皇太后哀词》(1913年2月23日) | ||
4 | 2012年12月1日 | 伊藤信哉 | 战前期《外交时报》概要与总目录的作成手法 |
青山治世、关智英 | 《<顺天时报>论说・社论总目录》作成的中间报告 | ||
5 | 2013年1月14日 | 望月美� | 《论殿试留学生》(1905年7月5日) |
山口早苗 | 北京留学所感 | ||
6 | 2013年3月25日 | 姚红 | 有关1919、1924年梅兰芳日本公演的《顺天时报》报道 |
7 | 2013年5月19日 | 土肥步 | 《天津基督教青年协会大会志感》(1920年4月7日论说) |
8 | 2013年6月23日 | 萧明礼 | 五四运动时期《顺天时报》的亚洲主义言说 |
9 | 2013年7月28日 | 朱琳 | 《中国将来之统治(译文学博士内藤湖南所论)》(1916年3月8―10日连载) |
10 | 2013年9月9日 | 古谷创 | 《论电学之利用》(1908年1月29日) |
森川裕贯 | 书评:原正人著《近代中国知�人とメディア、�力-研究系の行�と思想 1912~1929-』(研文出版、2012年) | ||
11 | 2013年11月3日 | 青山治世 | 《本报临�赠言》(1930年3月27日停刊号社论) |
吉井文美 | 书评:熊本史雄《大��期の�中国文化外交》(吉川弘文馆2013年) | ||
12 | 2014年2月15日 | 阿部由美子 | 《论八旗生计宜筹定》(1913年2月1日论说) |
13 | 2014年3月26日 | 卫藤安奈 | 《工潮学潮与国家前途之关系》(1925年8月27日社论) |
望月美� | 硕论介绍《科举:从递减至废止――以与清末新政的关系为中心》 | ||
14 | 2014年6月1日 | �碧惠 | 《清室宝物公私产之分界及其保管方法》(1924年11月11日社论) |
15 | 2014年7月20日 | 吉�康一 | 盛宣怀之日本亡命与高木陆郎 |
殷晴 | 帝国的视线:《顺天时报》的中国论述(1919―1922) | ||
16 | 2014年9月21日 | 关智英 | 《实际权力者与记者之会见谈》(1927年6月16日社论)��关于政治家(为政者)与新闻媒体关系之论说 |
17 | 2014年11月16日 | 山口早苗 | 《顺天时报》与周作人 |
18 | 2014年12月23日 | 姚红 | 《�天时报》关于歌舞伎中国公演之报道��以十三世守田勘弥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