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上海学》首发式暨多元视域中的上海学术讨论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5-05-15浏览次数:11

   

  5月6日,历史研究所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联合举办《上海学》首发式暨多元视域中的上海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社科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档案馆、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以及《社会科学报》、《探索与争鸣》、《东方早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和澎湃新闻网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齐聚一堂,共同庆贺《上海学》创刊,并就如何办好集刊展开研讨;下午还专门辟设专场,就“多元视域中的上海”进行讨论,与会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首发式由王健副所长主持,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和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先后致辞,对《上海学》创刊表示祝贺,并就上海学研究的意义做了阐发。杨国强教授认为,上海作为一座城市,其形成和发展是和中国近代化同步的。上海自近代以来,一直到今天都在引领、影响全国。上海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城市难以匹敌的。因此,上海研究具有超越“地方性知识”的意义,上海学跟上海史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要注重“贯通”,即古今贯通、学科贯通,这样才能拥有大格局。他指出,办好一个好的刊物,对于“学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以《禹贡》、《食货》、《经济社会史年鉴》为例说明,好的刊物可以汇聚和产生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苏智良教授认为,作为国内外上海史研究的重镇,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推出由周武研究员主编的《上海学》学术集刊,具有特别的学术意义。
    紧接着的《上海学》编纂研讨,由马军研究员主持。周武首先发言,他简要地介绍了《上海学》编纂缘起,并提出了上海学的三个愿景:一是呈现上海外在和内在的城市精神气质;二是希望把上海城市变迁放在江南、国家、全球的整体变迁格局中加以考察;三是吸引海内外同行共同推进研究。该刊责任编辑曹怡波认为《上海学》是一份扎实、严谨、富有学术含量的学术集刊,上海人民出版社会支持它一辑一辑地出下去,并希望和《上海学》合作,陆续推出它的延伸产品。随后王家范、周振鹤、沈祖炜、张忠民、许乃青、马长林、冯绍霆、刘昶、戴鞍钢、丁凤麟、陈祖恩、徐清泉、包亚明、叶祝弟、刘士林、杜英、唐小兵、屠启宇、董建波等教授先后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对《上海学》的创刊表示肯定和支持,并寄予厚望。华东师大王家范教授虽对“上海学”这个概念不“感冒,但他认为上海研究的空间很大,有很多精彩纷呈的内容有待发掘和呈现。只有细节呈现出来,才可能把上海史提升到一个境界。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认为,上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一度扮演影子政治中心的角色,上海研究是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的。他对《上海学》设“新史料”专栏尤为赞许。上海文史馆原馆长沈祖炜研究员则表示,对上海学概念是否认同可以研究讨论,但有人举起“上海学”的旗帜,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汇聚到这一旗帜之下。复旦大学历史系戴鞍钢教授在肯定《上海学》的同时,也希望它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化学术平台,进一步扩大作者群体。
    本次会议的最后一场研讨由历史所学秘室主任叶斌主持,主要围绕“多元视域中的上海”展开。戴海斌、施扣柱、瞿骏、周武、马军、张剑、陈同、李志茗、江文君等同道分别从各自的研究专长切入上海,阐释了不同视域中上海的深广内涵,为办好《上海学》提供了许多值得探索的问题和可以努力的方向。 
  
                                                  (陈来虎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