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7 16:56 来自澎湃新闻网
与会学者合影留念。澎湃新闻记者 罗希 图
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远不止于一个地方性城市。华东师大
复旦大学
上海自开埠以来备受世界关注,关于上海的研究和论述也渐成气候,但似乎尚未跳出“地方性知识”的窠臼。在这种环境下,上海师大
首次正式祭出“上海学”的旗帜
《上海学》主编周武表示,“上海学”不是今天才有,
陈旭麓在《上海学刍议》一文中说:“上海学当然是以研究上海为对象,但它不同于上海史、上海志,史是记述它的过去,志是分载它的自然和社会诸现象,学高于史、志,是它们的理论升华……上海学应该是从对于上海的分门别类及其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中,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内核,由此构成为研究和发展上海这样一种都市型的学理,富有上海的特殊性,又含有都市学的共性。”
周武的同事马军研究员则将上海学、上海史研究追溯到1930年代的上海通志馆。“柳亚子、胡道静等先生带领的一批人,开启上海史的第一个时代。尽管社会环境动荡,他们仍在短短的时间里编纂了1000多万字的《上海市通志》稿,为上海史研究奠定了厚重的基础。”马军说。
周武表示,今天重新提出“上海学”有三个愿景,一是呈现上海外在和内在的城市精神气质;二是希望把上海城市变迁放在江南、国家、全球的整体变迁格局中加以考察;三是吸引海内外同行共同推进研究。
就“上海学”这个学术概念来说,虽然此前有所讨论,但终显零散,底气不足。《上海学》前两辑的推出,代表了大陆学界的最新努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把此前的概念付诸实践,假以时日,长成参天大树,亦未可知。
《上海学》首发式会场
众说纷纭“上海学”
不过,关于“上海学”,与会的专家学者颇有一番争鸣。
华东师大退休教授王家范则直言对“上海学”这个名词不“感冒”。在他看来,上海史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有很多精彩纷呈的内容有待发掘和呈现。只有细节呈现出来,才可能把上海史提升到一个境界。
上海市文史馆研究员沈祖炜则表示,对上海学概念是否认同可以研究讨论,但有人举起“上海学”的旗帜,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研究人员汇聚到这一旗帜之下。杨国强就表示,回顾20世纪的学术史,在中国,顾颉刚主编的《禹贡》、陶希圣主编的《食货》影响了一代学人;在西方,年鉴学派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经济与社会史年鉴》这个杂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学术期刊对培养和凝聚学术团队、推动学术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海市档案馆研究员冯绍霆认为,1980年代中期就有“上海学”的提法,但那时时机似未成熟。至少经过中外学界这么多年的积累,“是时候举起‘上海学’的旗帜了”。
史料开发和整理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谈及“上海学”的构建时,不少学者指出史料发掘和整理的重要性。
对于《上海学》设有“新史料”这个栏目,苏智良、周振鹤等教授都表示赞许和支持。毕竟,无论是上海史研究,还是上海学建设,都需要厚实的史料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