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举办“苏联卫国战争与中国”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历史研究所发布时间:2015-05-24浏览次数:1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59,“苏联卫国战争与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2号楼506会议室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主办,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协办,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具体承办。来自俄罗斯,以及中国北京、河北、辽宁、甘肃、江苏、上海等地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开幕式由历史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主持,社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和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教授分别致辞。

于书记指出:“苏联卫国战争与中国”既是一个学术问题的探讨,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的考量。我们应坚决反对任何否认、歪曲二战史的行径,为世界的和平与正义做出史学界应有的贡献。潘教授表示,世界史与中国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将两者更紧密的结合,能更好的促进史学发展。另外,历史所褚晓琦副研究员代表苏联元帅瓦西里・崔可夫之孙尼古拉・崔科夫院士,用俄、中两种语言朗读了他给本次会议发来的书面致辞。崔可夫院士赞扬了本次会议举办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并祝愿中俄友谊更加坚固。

之后,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现代史”创新型学科团队首席专家马军研究员作了题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中国意义》的主题报告。其大旨是:苏联卫国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后盾;直接援助了中国抗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条件;向中国人民输送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术报告第一场是“大战前夜”。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介绍了左尔格小组在1930―1932年的秘密使命,指出该小组搜集了大量日本准备侵略远东的情报,为苏联的对日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左尔格的工作得到中共的支援,同时他也为中共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罗曼诺夫(Alexander Lomanov)首席研究员,在《中国抗战形象在战争前苏联(1937―1941)》一文里,通过分析1937―1941年在苏联出版或者流传的有关中国的抗战书籍,指出在战前苏联人眼里的中国抗战形象是坚定、英勇、不怕牺牲的,这对战前苏联人英勇备战起了积极的心理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建华教授则报告了《塑造苏联形象:苏联志愿航空队援华与国统区的“苏联形象”》一文。平凉市委党校的张�介绍了苏联空军援华事略。

报告第二场是“并肩作战”。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的张云教授与上海东华大学的廖大伟教授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战的相互关系。上海政法学院倪乐雄教授的《中国抗战对莫斯科会战的影响》一文,具体论证了中国战场对苏联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起到过的重大、不可替代的作用。武警总队历史研究中心的华强强调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东亚和平与稳定起到的重大贡献。

报告第三场是“进军东北”。华东师范大学余伟民教授报告了《1945年8月苏联出兵远东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戴建兵教授总结了从东北苏联红军票到中央银行越南流通卷的历史教训。辽宁大学董昕副教授的报告涉及的是战后初期的东北流通卷问题。上海社科院的张晓东则介绍了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在最后的圆桌会议环节,两位来自俄罗斯的专家学者罗曼诺夫和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分别发言。前者介绍了最近俄罗斯关于卫国战争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后者出生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结合其祖父辈战场上抗击德军的经历,讲述了这场战争对苏联普通家庭的影响。

 

                                       (历史所研究生梁艳撰)